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事长,常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B.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C.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D.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一般平民,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列侯,是从秦朝到南朝陈的一种爵位,没有封国。

C.“持节”中的“节”是指传达命令的符节。

D.“顿首”指磕头。古代礼仪跪拜礼之—,为正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不贪图钱财,深谋远虑。人关中之后,不像其他将领一样抢夺金帛财物,而是将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

B.萧何善于治国抚民,供粮给士。刘邦领兵打仗,萧何镇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百姓,并且能够为刘邦及时补充兵员,供应粮草。

C.萧何识人爱才,善于自保。向刘邦推荐富有军事才能的韩信。韩信封侯之后,欲起兵谋反,萧何向吕后献计谋杀了韩信。

D.萧何尽忠职守,为国分忧。萧何看到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为百姓请求耕种,不惜忤上坐牢。高祖去世后,萧何主动向惠帝推选宰相人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2)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5.文中哪些地方说明萧何功劳“第一”?

 

1.C 2.B 3.D 4.1)萧何以丞相的身份接管并留守于巴蜀,镇抚、谕告境内的百姓,并让他们供给军粮。 (2)汉王在战场上多次丧师逃跑,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汉王军队的损失。 5.①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②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波浪线部分的译文是:长安耕地少,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闲置不用,希望能让百姓进去耕种,不收秸秆做野兽的食物。 选项的第一处断句均一样,即“长安地狭”后断开。“上林中多空地”是个主谓句,单独“上林中”不通顺,即“上林中”与“多空地”不能断开,从而排除B项。“弃”修饰这些土地的情况是被废弃的。“愿令民得入田”的主语是萧何,所以其前要断开,“愿令民得入田”的意思是希望能让百姓进去耕种,所以“入”与“田”不能断开,二者是连动关系,从而排除D项,“毋收稿为兽食”与前面的“令民得入田”是对称结构,其前要断开。而不要收秸秆的原因,是作为野兽的粮食,所以“收稿”与“为兽食”不能断开,从而排除A项。综合以上 故选C。 2.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错在“列侯,没有封国”这个地方。其实,列侯是有封国的,按封区户数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和产量征收地税,供其享用,称“食邑”。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曲解文意,萧何为民请求耕上林苑中空地,他满以为皇帝会体恤民情采纳建议,没有想到要坐牢;原文是“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说明萧何没有主动向惠帝推荐宰相人选,而是皇帝主动咨询他。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以”,凭借;“留收”,留守;“填抚”,即镇抚;“谕告”,自上而下颁布文告;“给”,供给。 第(2)句采分点:“数”,多次;“遁”,逃亡;“辄”,总是,随时。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回答:文中哪些地方说明萧何功劳“第一”?从文章“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可知刘邦之所以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要塞、户民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的疾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掌握了重要资源,其功劳可谓卓著。另外,镇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百姓。汉王在战场上多次丧师逃跑,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他军队的损失,也能充分说明他的功劳第一。向刘邦推荐富有军事才能的韩信,临死是肯定曹参的价值以及为民申请耕种的土地资源,休养生息,保证了汉初的稳定和中兴等等都可以看出他功勋卓著。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事业是人生不朽的丰碑”为话题,将下面的句子扩展为中心明确、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要有文采,不少于50字。

事业是人生不朽的丰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人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查看答案

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客何为者  ③大王来何操  ④具告以事⑤竖子不足与谋

⑥长于臣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⑨此天子气也  ⑩沛公安在

A.①⑧⑨/②③④⑥/⑤⑩/⑦ B.①⑧⑨/②③⑩/④⑤⑥/⑦

C.①⑧⑨/②③⑩/④⑥/⑤/⑦ D.①⑧/②③④⑥/⑤⑩/⑦⑨

 

查看答案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常以身蔽沛公 B.吏民,封府库 C.沛公霸上 D.范增数项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