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得书,遂定计归。

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闻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逄、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博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

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洗马,是古代在皇宫中喂马的仆役。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建自己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

 

1.C 2.B 3.A 4.(1)(太宗)身边的人有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 (2)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 5.①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则大事去矣!”②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当初魏公起兵叛徒,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 “叛徒”作“起兵”的宾语,应在“叛徒”后断开,排除D; “一败不振”是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 故选C。 2.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洗马,是古代在皇宫中喂马的仆役”表述错误。太子洗马,也简称为洗马,是一个中国古代官职,属于太子官属,即东宫官,是太子的随从官员,最早设立于汉朝。洗,通假于“先”,洗马也就是先马,意思是在马前做先导。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A项,“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理解有误,原文是“密得宝藏书,辄称善”可知,他是称赞那封信。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1)阿党,偏袒;按讯,审问;让,责备;婴,被缠绕;陷,使……陷于;丧国夷家,国破家亡。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文本内容的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锁定答题区间,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根据文本“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可知,魏征有远见,写信给李勣让他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否则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根据文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可知,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由此也可见他有远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①: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②:_________________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查看答案

下面对《答司马谏议书》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本文中,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C.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B.其根本

C.则思知止以

D.虑壅蔽,则思心以纳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