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_______...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来 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举荐人才。 君主得到尊崇而不被侵犯,那么君主就会强势而掌握治国的要领,所以先王把法令看得很重并将它传下来。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乎沂浴,乎舞雩风;“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第二句得分点:“明主”,圣明的君主;“不自举”,宾语前置,不举自。 第三句得分点:“上尊而不侵”,被动;“贵”,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①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極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西私其外,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氏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馬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表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不避大臣,賞善不還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軌,莫如法。厉官威民,遜淫息,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贲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选自《韩非子·有度》

注:①氓:通“泯”灭,尽。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群臣官吏皆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务:从事,致力

B.得失有法度之制者                审:明白,知道

C.上智捷举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中:合乎

D.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过: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是负薪而救火也        他植者不然。

B.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亡国之廷无人            置杯则胶

D.大臣务相尊,不务尊君    故舍汝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度”意指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节选)

在古代的传说中,阙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兼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观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在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线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現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昐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幽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他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房屋的大好时光。

1.“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

A.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

B.说明阙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

C.说明阔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

D.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作民间传说的背景

2.下列四种天象中,与原文表述不同的一种天象是()

A.参于黄昏后将落向地平线以下 B.大火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

C.黄昏后定星出现在子午圈附近 D.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指向东方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借古讽今”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六国灭亡的故事,阐释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道理,借以规劝宋朝的统治者。杜牧的《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

B.“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有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体现了儒家“以礼治国”的观点,而在《庖丁解牛》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的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主张。

C.《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作者李白俯仰天地,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流露出他当时仕途不顺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于是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地追求宴饮享乐。读来虽有旷达,但也低沉阴郁。

D.我国现代文学史有“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这体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几位大师级现代作家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作品分别有《狂人日记》《女神》《子夜》《家》《四世同堂》《北京人》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怵然戒,视为,行为迟。    至丹以荆卿计,始速祸焉。

B.杳不知其所                二虫又何知

C.肤以验其生枯            垣墙周庭,当南日

D.无忘乃父之志            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嘻,善哉!技至此乎?    盖:表推测,大概

B.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随从

C.后五年,吾妻来        归:女子出嫁

D.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自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