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史铁生在地坛中寻得了新的生命,朱自清在荷塘边觅得了人生“刹那的意趣”,苏东坡在赤...

史铁生在地坛中寻得了新的生命,朱自清在荷塘边觅得了人生“刹那的意趣”,苏东坡在赤壁领悟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道理,柳宗元在西山感受到“与造物者游”的精神自由……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地方,曾带给你遗世独立的悠游、温暖的感动、生命的启示或人生的顿悟。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来讲述你与“它”的故事。自定主题,自拟题目。

 

参考范文: 那个带给自己温暖感动的地方 偶然的机会,到原来的家附近闲廷,一切都仿佛都已改变又仿佛都没有变,我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走着,五月的风轻轻拂过脸颊,帯着些许温暖,淡淡的花香夹杂着熟悉的气息袭来,阳光通过路旁的缝隙洒下,碎了一地,闪內发亮。我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温暖的画面:深秋时节,灿黄的树叶铺满了整条小路,远处,一个小女孩正趴在爸爸背上,脸上笑的满足而灿烂,心里满满都是温暖。 在这里住时,我还在上小学,每天吃完饭后爸爸总会帯上我去附近的小路上散步,若是金秋时节,路上总会铺上一层金黄的地毯,夕阳轻轻抚摸那地毯,折射出温暖的光。我总是蹦蹦跳跳的跟在爸爸屁股后面享受着令人惬意的风景,爸爸步子很大,没一会儿我便累了,于是爸爸总是轻轻转身将我背起,我总是将头轻轻贴在爸爸宽厚的背上,总感到很安心。傍晩的风已完全褪去了午后的燥热,带着些许夜晚独有的寒气,但我丝毫没有感到冷,因为爸爸的体温正温暖着我,包裹着我,心里面是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有时,我会嚷着让爸爸给我讲故事,有时是美人鱼,有时是白雪公主,但无论是什么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我都会听得入迷,因为我正趴在世间最温暖的地方。路瘦瘦的,但足以容下我和爸爸的身影。 后来,物是人非,青春期的我不愿再与爸爸亲近,总是在爸爸兴致勃勃地向我提出饭后散步的要求时冷漠的用作业多为借回拒绝,每当我看到爸爸黯然离去的身影,总会一阵酸楚。时间会改变一切,白了爸的发,深了爸爸的皱纹,将他身上的棱角磨平,可时间在爱之前是苍白无力的,无论过多久,都无法改变爸爸对我无尽的爱:每天早上出]时,总会在客厅的留言板上看见爸爸留给我的便条:宝贝,今天冷,多穿点。丫头,早餐在桌上,趁热吃。每个埋头苦读的夜晚,总会听到一阵轻微的响动,一回头桌上空留一杯牛奶,在灯光的照耀下気着热气,而我转头望去,只见爸爸微胖的略显佝偻的身影正缓缓走出。每当这时,我总会情不自禁的任记忆回到那条小路,回到那些年趴在爸爸背上听故事的日子。 现在,我又站在这条小路上,依旧是路,依旧是我,但却再也回不去当初,但那些日子已成为我记忆中最感动的触点,每当触及,总有一阵暖流流过。 那时,我还很小。那时,爸爸还很年轻。那时,我总趴在世间最温暖的的地方。那时,也是这条小路。路瘦瘦的,容不下我如此多的温暖的感动。 【解析】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首先列举了我门比较熟悉的作家,他们在某个地方得到生命的感悟。最后是一句总结性的话语,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曾带给你遗世独立的悠游、温暖的感动、生命的启示或人生的顿悟。然后要求写一篇你和这个地方之间的故事。本文适合写成一篇记叙文或散文,但是在写作的人过程中逆序体现这个地方给你带来的或遗世独立的悠游、或温暖的感动、或生命的启示或人生的顿悟。 参考立意: 1、那个带给自己温暖和感动的地方 2、那个带给自己生命启示的地方 3、那个让自己生命得到顿悟的地方 素材积累: 1、界上有那么一个地方,在风狂雨肆的时候给我们以庇护,在心灵疲惫的时候给我们以慰藉,在漂泊流离的时候给我们以港湾,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给我们以温暖,这就是一个令我们谁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每当日落西山,华灯初放,街上如水流逝的车流,行人匆匆的脚步,无不向着同一个方向——家。没有家的人,永远没有一种归属感,就像一朵永远漂浮不定的云。但是,家,不仅仅是一间四四方方的房子,不仅仅是美丽豪华的布置。组成家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我们的情和我们的爱,这种情和爱需要我们用心灵去经营,她是一种关爱的情,她是一种温暖的爱。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家,是丝丝的情愫;家,是浓浓的爱语;家,是絮絮的念叨;家,是一页一页翻过去的琐碎的日子。 2、眼瞧着天气一点一点地转冷,外婆又开始不停地念叨要多穿一些衣服。我先是一脸的不情愿,却又在烧火炒菜时,急冲冲地跑到土锅灶旁,瑟瑟发抖地烤着火,然后一屁股坐在灶前,动都不愿动,连要熄火时也不肯离开,嘘,灶膛里我放的山芋还没烤好哪!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乡村、池塘、老屋都成为记忆中的风景,但每当我回想起这些画面,嘴角便止不住地上扬,心头有一股暖流浅浅划过。 3、听了大岳法师的话,我真的感觉不虚此行,顿悟仿佛醍醐灌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用心观察,用心感受:有些人整天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却从不用心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对身边的诸多事情视而不见,因此这种人即使火到老,也不能领悟出生活的真谛;相反,有些人可能开始什么事情都不懂,但他们知道该认真学习,细心观察,勤于探索,用心去体验,因此,他们可以能够更好的体会生活的美好。福严寺可真是我生命中的一块宝地啊,它让我的的人生有了顿悟。 层次 记叙文可用线形结构。即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在高考考场,要想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的优秀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必须至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符合记叙文文体特征——善于描写,有意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表现力,适当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增加文学意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两段学生习作,你认为哪一段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原文)他选择成为一名消防员,他喜欢身穿消防员的制服。虽然是一份充满危险的工作,但是他可能因此名声大噪。他妈妈支持他,但是他的爸爸坚决反对。

(修改稿)他憧憬着成为一名消防员。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充满危险但又有机会成为英雄王子的职业。蓝色哔叽布料的制服,裤腿边整齐得如同刀口一般的折痕,漆皮的帽檐。穿上这一身后,他觉得自己看上去非常亮眼,他的母亲说:“真帅气!”可父亲眼中却满是愤怒和失望,瞪了他一眼后,猛地转身走了开去。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孔孟的儒家学说,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中国古代经典;“传”指传记,是关于古代圣贤生平和思想的记录。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光耀千古的诗文名篇。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查看答案

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入的句子衔接正确的一组是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②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③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④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⑤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A.①②④③⑤ B.①⑤②④③ C.⑤①③②④ D.①③⑤②④

 

查看答案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需要以精练的文字准确概括逝者毕生的道德与功业,以此怀念逝者,慰勉生者。以下四则挽联与所悼念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B.言行唯经典常谈,师表真堪垂后世

文章则雅俗共赏,才名自合冠群伦(朱自清)

C.沅芷湘兰,一代风骚传说部

滇云浦雨,平生交谊仰文华(老舍)

D.斯人已逝,地坛只剩旧辙

英灵宛在,文苑永存哲音(史铁生)

 

查看答案

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下列关于有关作品叙述角度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在《边城》中,我们通过作者“无所不知”的叙述,全面了解了翠翠生活的环境和故事,这种叙述角度是“全知视角”。

B.《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作者只写自己看到听到的金岳霖先生,只写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不写人物的所思所想,突出了事件的亲历性。

C.《祝福》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替使用,使表达更丰富深刻。

D.《林黛玉进贾府》采用的是“全知视角”,我们跟随着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的脚步借助她的眼睛,看到贾府的环境和人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