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王毕①,四海一②,蜀山兀③,阿房出。覆压...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王,四海,蜀山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1)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官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山兀,阿房出。”极写修阿房宫工程浩大。一“兀”一“出”,一因一果,亦是一苦一乐。

B.“五步”“十步”极写楼阁众多,“廊腰”“檐牙”极写姿态生动,“各抱”“钩心”极写布局精巧。

C.“几世几年”,写时间之久,“剽掠”写搜刮之厉,“收藏”“经营”“精英”写物品之美,“倚叠如山”写搜刮之多。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四个短语,每个短语中一贵一贱,揭露了“六国之人”荒淫奢侈、挥金如土的罪恶生活。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

 

1.D 2.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盈官室做铺垫。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中, D项,“六国之人”错,这里描写的时秦国人奢侈的生活。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几层,逐层概括,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分析段落作用。 本题中,第一段分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是总写。第二层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阿房宫殿之宏伟规模,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气势非凡。第三层为“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这是作者在精细描绘阿房宫的重楼叠阁、长廊高檐,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第四层为“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盈官室做铺垫。整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分析《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两篇文章在立论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查看答案

通读《六国论》,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中心论点

分论点

 

 

 

查看答案

佚之狐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烛之武给郑君而在国难当头才想起烛之武?你认为佚之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赤壁之战

司马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总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杉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令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请为将军筹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投狐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贴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选自《语文读本1》,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桑,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九江。

B.中国,即中原地区,与现代汉语的“中国”不同。

C.北面,是北方,意思是投降以后要迁往北方。

D.会猎,表面意思是一同打猎,实际上是会战。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投狐也。

B.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投狐也。

C.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投狐也。

D.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投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明察形式,说话讲究艺术。他先用激将法激孙权,而后指出孙刘方面有实力,曹操方面有诸多不利因素,劝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

B.孙权手下的人物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态度不同,他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一派是以鲁肃、周瑜为代表的主战派。

C.鲁肃面对众人之议却默然不语,是因为其早为自己做好了战后的打算——跟随曹操,一样能够享受高官厚禄,可见其高瞻远瞩,老谋深算。

D.周瑜主张抗击曹操,态度坚决。他劝说孙权坚定战胜曹操的决心,自己则有必胜的信心,果然在赤壁和曹操刚一交锋,就占据了上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3)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5.诸葛亮劝说孙权“孙刘联合抗曹”的理由是什么?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鲁肃俱孙权                          诣:拜访

B.成败之,在于今日                        机:关键

C.乘犊车,吏卒,交游士林                  从:跟随

D.因拔刀前奏案                            斫:砍

 

查看答案

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事迹:

点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