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②:六国互丧③,率④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⑤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⑥,暴霜露,斩荆㯥,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⑦,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⑧矣。至于⑨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路秦,终继五国迁灭⑩,何哉?与赢⑪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略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⑫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⑬牧以谗诀,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二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第三段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本文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形象描述了诸侯贿赂秦国的可怕困境;送上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它们就越厉害。
2.第三段最后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锱铢:______②负栋之柱:____③磷磷:_______④庾:_____⑤独夫:______⑥递:_____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毕:_____②一:______③兀:______④溶溶:______⑤缦回:______⑥檐牙啄:_______⑦各抱地势:______⑧钩心斗角:______⑨盘盘焉:_______⑩囷囷:______⑪矗:_______⑫冥迷:_______⑬融融:_____⑭荧荧:_____⑮涨腻:______⑯妍:_____⑰缦立:______⑱收藏:______⑲剽:_____⑳倚叠:_____
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①,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③,多于在庾④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⑤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⑥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三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四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2.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