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积威:________②劫:_______③为国者:_______
翻译画线的句子。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泰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赂秦:_____②或曰:____③互丧:_______④率:______⑤以攻取:______⑥厥先祖父:____⑦举以予人_____⑧判:_____⑨至于:_____⑩迁灭:_____⑪与赢:______⑫速____⑬泊:_____
阅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泰人食之不得下咽也。(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①之所劫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③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荀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必陷于窘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形象表现出秦人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
B.文章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反证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C.末段只有六句,但用笔相当精练,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
D.作者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六国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
2.课文最后一段,用了比较法,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阅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②:六国互丧③,率④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1)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⑤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⑥,暴霜露,斩荆㯥,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⑦,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⑧矣。至于⑨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路秦,终继五国迁灭⑩,何哉?与赢⑪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略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⑫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⑬牧以谗诀,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二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第三段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本文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形象描述了诸侯贿赂秦国的可怕困境;送上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它们就越厉害。
2.第三段最后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