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约500万叙利亚人逃离了这个危机...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约500万叙利亚人逃离了这个危机四伏的国家,由于国际社会的“捐助疲劳”逐年加剧,其中大多数人都在邻国艰难生存。

②他家的这对双胞胎兄弟关系很好,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发生过争吵,可谓是举案齐眉。周围的人们十分羡慕,都夸他们家教好。

③德国《星期日世界报》3月25日刊发文章称,有证据表明,欧洲人已经答应一贯孤傲不群的美国联合反对中国。

④北宋处士林通(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焚琴煮鹤,远离尘嚣,何等快意,何等潇洒!

⑤新近对社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将是那些腐败分子头上悬着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他们插翅难逃

⑥当他的报告结束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衰。人们对于他的敬仰之情在掌声中充分表达了出来。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⑤

 

C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危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用错对象。 孤傲不群:高傲孤僻,不合群,难相处。 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不合语境,应该用“梅妻鹤子”。 插翅难逃:比喻陷入困境,怎么也逃不了。 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期到成年期之间的时期的精神特征;青年人的活力或朝气;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望文生义,应该用“经久不息”。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滴尽致地抒发了词人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2)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已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她眼里的菊花已是“_________。”的景象。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  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___________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栖梧

[北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①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②终不悔,为伊消得③人憔悴。

(注)①疏狂:狂放不羁。②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③消得:胡云翼先生《宋词选》释“消得”为“值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首句写登高望远所见之景,自然引出了下面“黯黯生天际”的怀远之情。

B.“黯黯生天际”写词中主人公心系远方恋人,而远方恋人此刻是否也春愁正浓呢?

C.“草色烟光”一句描绘了草色青青,日光斜照,烟波浩渺之景,此山此水都令人伤情。

D.主人公登高远跳愁绪更浓,借酒浇愁却“强乐还无味”,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E.词作上阕运用借景抒情,下阕采用的是叙事抒情,结句则直抒胸臆,三者结合,强化了相思之情的表达。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词作和王国维分别借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真卿,宇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 科。事亲以孝闻。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康实乃阳禄会文士 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无几,禄山果反,河 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日:“河北二十 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日:“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禄 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登、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遗段子光以三首徇河北。真卿恐摇人 心,乃详谓诸将日:“我识此三人,首皆非也。”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乃取三首冠 饰,草续支体,棺敛祭殡,为位恸哭,人心益附。

肃宗幸灵式,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嗣位,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①陷希 烈汝州,杞乃奏日:“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 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遽以身蔽之, 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黩朝政为戏,真 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希烈惭,亦呵止。希烈既陷汴州, 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日:“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 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

德宗诏日:“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 委以存谕,拘胁累岁,死而不挠,可赠司徒,仍赐布帛五百端。男頵、硕等丧制终所司奏超授官秩。”

①李希烈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旧唐书·颜真卿传》)

1.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B.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C.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D.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2.下列文化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随朝代不同而有不同含义,如唐朝时被举荐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即称进士,后世则指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

B.工部: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工部尚书为其长。

C.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国君置御史,主管记录历史,并如后世一样负有监察百官的责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御史就是如此。

D.耄鰲: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八十岁老人。老耋指年纪很大的人。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颜真卿年少时学习勤奋,有文才,尤其擅长书法。开元年间,被选送应试,考中甲科。侍奉父母以孝闻名。

B.颜真卿有勇有谋,设计迷惑安禄山,在河朔尽陷时依靠先前的防备得以防守。

C.颜真卿作为朝廷老臣,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主动前往李希烈处晓谕招降。

D.对于颜真卿的去世,德宗十分惋惜痛心,下诏赞扬他公正忠诚,并对他的后代也加以照顾。

4.翻译划线句子

(1)遗段子光以三首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乃详谓诸将日:“我识此三人,首皆非 也。”

(2)死而不挠,可赠司徒,仍赐布帛五百端。男頵、硕等丧制终,所司奏超授官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沪两地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C.“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D.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B.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败

李培俊

早上起来,刚刚坐上饭桌,改革就说,妈,工作的事我自己跑吧。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母亲惊讶地看了改革好一会,看着看着,母亲的眼睛便有些湿漉漉的。他就有些慌恐,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没有,母亲说,你没有说错,我们的改革长大了,是该出去闯闯了。但是改革还是看出来,母亲真正的意思并没有说出来。母亲是个好母亲。当别人的家长为孩子上个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跑断腿,操碎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难达目的的时候,改革的母亲却不费吹灰之力,把他送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

二十几年了,无论大事小事,改革都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包办的。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本来改革要报考中文系,实现从小当作家的梦想。可母亲说,儿子,你傻不傻呀,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愿意当作家?谁说谁是作家比骂这个人阳痿还要入骨三分。母亲一言九鼎,改革便报考了没多少人愿上的政教系。改革今年大学毕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他操心,早在他还坐在教室里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母亲已经为他安排了去处。回来当天,母亲就说,儿子,你工作的事已经定了,市委组织部,过几天就去上班吧。

现在的岗位职位往往是僧多粥少,这是中国的现状,也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改革能够谋到这么好的单位,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改革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组织部是发官帽的地方,手里提着官帽,何愁戴不到自己儿子头上?如果按照母亲的安排,改革也许就顺顺当当地去上班了,先当个科员,然后一步一步地攀爬上去,由副科到正科,然后副处,弄得好了,往上再上几个台阶也未可知。

可这次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这与这个岗位本身无关。他觉得自己已经22岁了,凡事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该作上一回主了。于是,改革在饭桌上宣布:从今天起,他要出去自己求职了。母亲无可无不可的,浅浅地笑笑点了点头。送他出门的时候还含意不明地又笑了笑,轻轻地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放他走了。

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让他填过一应表格,总编让他回家等消息,说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临走,还把他送到楼下,才握手告别。走出报社大门,是一派明亮得有些不太真实的阳光,走在阳光里,改革就想,求职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不,一说就成了嘛。但是改革高兴得过早了一些,当天晚上他正躺着看书,接到了晚报社总编的电话,很抱歉地告诉他,报社暂时没有编制,还不能接受他。改革问总编,昨天你不是黑籽红瓤地答应得好好的吗?怎么只隔了一天就变卦了?总编支支吾吾地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天改革又去了电视台,照样答应录用,照样又是变卦。不过电视台的电话打得晚了一天,但内容和报社大同小异。改革退而求其次,把求职的目标定位在企业。他想,行政事业单位有编制,企业总没有所谓的编制吧。哪怕去当个小办事员,写个材料,出出板报,哪怕给头们打水扫地,也算是自己找的工作。但是,问遍全市的企业,仍然没有哪个企业接受他,都说人满为患,下岗职工还没法安排哩。

母亲从不问改革求职的事,一个字都不提。但他知道母亲是关心这个事的,只是不说到嘴上而己。这天,筋疲力尽的改革回到家里,母亲破天荒地问起他求职的事。母亲说,怎么样了?改革摇摇头。母亲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他说,我不知道。母亲叹了口气,以商量的口气说,不行了先到组织部去上班?到底去不去上班呢?改革觉得这一次的自己的确失败了。他知道,他是败在了母亲手上,他的事是要由母亲来做主的。因为母亲既是母亲,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

但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替他打理一切,但当大学毕业后,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想自己找工作,这说明他已经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完全不再听母亲对自己的摆布。

B.改革的母亲虽然在开始什么事情都替儿子安排好了,但她在儿子想自己找工作时,却完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

C.小说结尾以改革找工作的失败而告终,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接再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官员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灰暗现实。

D.这篇小说既表现了当今中国一些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不当做法和影响,也侧面反映了个别官员滥施权威的问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忧思。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改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