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下读诗 林文月 这本书在膝盖上,沉甸甸的,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下读诗

林文月

这本书在膝盖上,沉甸甸的,颇有些分量。

长雨过后忽睛。这样的晴天,不晒晒阳光太可惜,但仅晒阳光又未免无聊,遂自书架上顺手取了一本书走到阳台来。这一本沉甸甸朱红色布纹精装书,便是如此颜有分量地落在膝盖上的。

这是一本英国近代汉学家亚瑟·威利的中诗英译本。想起来自觉有些腼腆。这本书买来已经年余,但要做的事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终于没有轮及读这一本书。

记得是一个夏天的夜晚,饭后开车,经过那一条衡,被辉煌又含蓄的灯光吸引而驻车走进去的是一家旧书店。灯黄黄的,明亮却单调。店面意外的宽敞深奥。前面卖些月历、本子、卡片类文具,后面的旧书籍倒是整理得有条不紊。我随便浏览过去,在与东方相关的一隅停步细观。其实,与东方相关之书籍并不多,在少之又少中,这本威利的英译诗集,反而很快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诗集是第二版,印制时间在一九四一年,初版则是一九一九年。当然比不得宋版明版善本书,不过也已经逾越半世纪。倘换为人,合当是风霜在颜,萧疏鬓斑,看尽世态炎凉的年纪了。只因为书不言语,静静地伏卧膝上,任我翻弄。

我在春风微寒的阳光下翻弄一本美国学者翻译的中国诗集。阳光自背后照射,令我感觉腰背之际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舒适。

威利的序言并不长,只简单说明中国古典诗与英诗在内蕴与技巧方面的异同。在序言的前段,威利说到译诗之难。西方的读者们或者会好奇,中国诗讲究协韵吗?有的。但他翻译时,衡量形式与内容,避免顾此失彼而放弃了韵的问题。于末端,他则又提及此书的面世,恐将引起一些争议,但他自信尚不至于误导读者。

我看见威利的微笑在那里出现,朦胧但坚定。

在七十年前,或者八十年前,一位生于英国,长于英国,从未到过东方而热爱东方文化的学者,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东方文学的译介。而今,我坐在阳光之下,阅读一本英译的中国古典诗集,遂经由一位英国文士的译文,再去溯源一些熟悉的以及不甚熟悉的古诗。感觉有些复杂而奇妙。

其实,第一次接触威利的译著是二十余年前,当时正译着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威利的译本给了我另一个观察原著的视角。他的翻译未必十分忠实,有些部分删节了,有些文字修改了原著的缠绕,但译文十分典雅优美,相信西方的读者会被那本书导引进入神妙的东方文学世界。我后来又有了一本美国学者塞登史帝克的英译本《源氏物语》。那本评著颇为忠实,对我自己的译事十分有助益,然而,字里行间似乎欠缺了一些什么。也许是品味罢,或者是风格。可见得忠实正确,大概不是翻译的全部。

忽闻得鸟鸣啁啾。侧首从栏杆望过去,近处大树的繁枝已有万点新绿,一群不知名的蓝色小鸟正穿梭新绿万点之间。山谷向远方倾斜迤逦,高低深浅不同的树姿和树色也一径流宕至远方,在春日阳光下,仿佛到处跃动着;而那更远处的海港,水映着光,反而像透明的镜面,文风不动。

如果从海港驶出大海,一径航行,与哥伦布相反的方向,大约精疲力竭后,可以抵达威利的故乡罢?不过,读其人之书,也未必非要追寻其人的踪迹不可。有人诵读杜甫、白居易或苏东坡,使发愿追其一生遗迹。但会看到什么呢?多系一些后世人庸俗的附会罢了。威利聪明,或者可以说浪漫。他宁愿保存文字里美好的东方印象,足不离英国土地一步,他的日本,遂永选是紫式部笔下的日本,他的中国,也应该就是像这本译诗集中的中国罢。

(选自《林文月经典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不写“阳光”,也不写“读诗”,却从一本书写起,是为了凸显这本诗集的主体地位,表现它的厚重有分量。

B.作者以人喻书,把这本诗集比作饱经风霜的老人,巧妙独特,意在说明这本诗集出版的年代久远,沧桑厚重,表达自己对这本书作者的敬重之情。

C.作者把威利译著的《源氏物语》与美国学者塞登史帝克的译本进行对比,说明最好的译著不能忠实,而是要有自己的加工修改。

D.文章倒数第二段,由书转为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清新优美,表明自己心境的轻松惬意,思绪飘远,引出下文对诗集作者的怀想。

2.作者为何会说威利的微笑是“朦胧但坚定”的?

3.文章题目为“阳光下读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读到了什么?

 

1.C 2.朦胧是因为: ①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译诗非常困难。②他翻译时,衡量形式与内容,避免顾此失彼而放弃了韵的问题。③此书的面世,恐将引起一些争议。 坚定是因为:①他自信自己的译作不会导读者。②他生长在英国,从未到过东方,却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东方文学的译介。 3.①作者首先读到的应是英国近代汉学家亚瑟·威利的中诗英译本。②作者读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舒适。③作者读出威利的作为一位译者朦胧和坚定。④作者读出了另一个观察原著的视角。⑤作者读出了翻译并不限于忠实正确,还要有译者的品味和风格。⑥作者读出了读书未必追寻作者的踪迹,只保留文字里的美好印象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样的硬伤即可。 C项,“说明最好的译著不能忠实,而是要有自己的加工修改”,理解错误。原文说“可见得忠实正确,大概不是翻译的全部”,“忠实正确”不是“全部”,并没有否定忠实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句不离篇”是理解句意的原则,也是准确理解句意的切入点。在理解具体的句子时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此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抓住相邻句,挖掘隐含信息,这样去体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 本题,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朦胧”和“坚定”,把握住这两个词就能把握住句子的含义了。我们需要到上下文去寻找。 上文,“在序言的前段,威利说到译诗之难”“但他翻译时,衡量形式与内容,避免顾此失彼而放弃了韵的问题”“于末端,他则又提及此书的面世,恐将引起一些争议”这些都是他在翻译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这些东西都是朦胧的,答题的时候根据这些进行概括即可。 上文中的“但他自信尚不至于误导读者”,下文中的“在七十年前,或者八十年前,一位生于英国,长于英国,从未到过东方而热爱东方文化的学者,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东方文学的译介”,都可以理解成他的坚定。答题时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这类题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就是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就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从表层含义上来看,作者首先读到的应是英国近代汉学家亚瑟·威利的中诗英译本。 从深层含义上看,作者读到了很多东西。 “我在春风微寒的阳光下翻弄一本美国学者翻译的中国诗集。阳光自背后照射,令我感觉腰背之际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舒适”,此处可以见得,作者读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舒适。 “我看见威利的微笑在那里出现,朦胧但坚定”,由此,作者读出威利的作为一位译者朦胧和坚定。 “威利的译本给了我另一个观察原著的视角”,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读出了另一个观察原著的视角。 “也许是品味罢,或者是风格。可见得忠实正确,大概不是翻译的全部”,由此,作者读出了翻译并不限于忠实正确,还要有译者的品味和风格。 “不过,读其人之书,也未必非要追寻其人的踪迹不可”“他宁愿保存文字里美好的东方印象”,由此,作者读出了读书未必追寻作者的踪迹,只保留文字里的美好印象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基因编辑,就是把基因错误的地方找出来,修改正确。我们首先要开发一套工具,把出现突变的位置找出来。然后我们再开发一个工具,把错误的碱基剪神,再把正确的碱基补上,这个错误的基因就能被修正。

2019年9月11日,中国研究团队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激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长期重建》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团队利用CRISPR编辑CCR5的HSPCs干细胞移植,来治疗一位罹患艾滋病和急性淋巴白血病的男性患者。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型的非病毒转染方式高效率地编辑CCR5基因,编辑的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谱系细胞,并且还保留CCR5编辑效果,维持了长达19个月的时间。本次干细胞的移植治疗使病人的急性淋巴白血病得到了形态上的完全缓解,而且没有出现明显副作用。

作为如今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技术被广泛用于编辑嘴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具有非常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目前该疗法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摘编自《搜狐新闻》》

材料二:

在中国科学家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病人取得重大突破之前世界上仅有一例病人的艾滋病得到了完全的治愈。这个病人叫Timothy Ray Brown,在患艾滋病几年后,Brown又雪上加霜地患了恶性白血病。

我们知道艾滋病病毒侵袭的是人体的免疫细胞,而艾滋病病毒要侵袭免疫细胞,需要找到免疫细胞上的两个比较重要的蛋白质,一个叫CD4,一个叫CCR5。艾滋病病毒必须通过这两个分子路标,才能找到人的免疫细胞。同时我们还知道一个很有趣的信息,就是在高加索人群里,差不多有1%的人的CCR5基因天生就残缺不全,也就是说他们天生对艾滋病毒就有抵抗力。

Brown的主治医师提出了一个很天才的想法,既然要为他移植一些正常人的免疫细胞,那么干脆就去找这个配型合适同时体内CCR5这个基因又天然存在缺陷的人。这样移植后,一方面一个正常人的骨髓,能够治疗他的白血病;另一方面,正常人的骨髓里的免疫细胞,天生就不能被艾滋病毒侵染,那么这个病人的艾滋病毒也就没法复制了。所以他一石二鸟,同时治愈了Brown的白血病和艾滋病。因此Brown也就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艾滋病得到彻底治愈的患者。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用基因编辑的方法来治疗疾病,确实已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了,我们已经在现实中,开始动用这个技术来实实在在地探索治疗疾病的可能性。

(摘编自《人类基因编辑简史》)

材料三: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一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需要大家严谨地考虑。在技术上,因为一切技术都是有副作用的,就像我们吃的药片一样。那我们真的把这个技术推向临床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它的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如果基因编辑技术被滥用,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我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预防疾病,又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利用基因编辑来改善自己或者自己下一代的基因状况。如果基因编辑有一天真的应用到人类社会,也许就可以把所谓的社会不平等真正地固定下来。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来修改人的基因,使得后代更优秀,那么能够率先利用这个技术的人,必然是有钱人,因为这个技术,一定是有使用门槛的。如果拿到了全部基因组信息,同时又有能力解读基因组信息,那么必须有对基因组信息非常强有力的监管,绝不能允许它随意泄露给本人之外的任何第三方。而且我们需要类似于平权措施来保护或者说支持这些从基因组水平上存在缺陷的弱势群体,让他们也得到合理合法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医学伦理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白血病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世界上继Timothy Ray Brown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疾病的又一成功的例子。

B.高加索人群中差不多有1%的人的CCR5基因具有特殊性,使得他们天生对艾滋病具有抵抗力,这为治愈艾滋病带来了希望。

C.一切技术都有副作用,虽然基因编辑技术有怎样的副作用尚未可知,但这仍需要引起社会谨慎思考。

D.基因编辑技术一旦成熟且用于人类社会,会将社会不平等固化下来,因为这个技术有使用门槛,在享受社会优质资源上,穷人无法跟富人比。

2.下列对材料二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疾病的原理是:先开发工具找出突变的位置,然后开发工具将错误的碱基剪下来,接着补上正确的碱基,从而实现对错误基因的修改。

B.艾滋病病毒侵袭人体免疫细胞的途径是:艾滋病病毒以CD4和CCR5两个蛋白质为分子路标,找到人体免疫细胞后进行侵袭。

C.在高加索人群中找到天生对艾滋病有抵抗力的人,将其体内含有CCR5基因的骨髓移植到Brown体内,从而治愈了他的白血病和艾滋病。

D.Brown被治愈的医学意义是:说明利用基因编辑方法治疗疾病,不仅仅是理论可能,而是已经发展到利用该技术进行探索治疗疾病的可能性阶段。

3.基因编辑技术可能给社会带来哪些隐患,请结合材料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典著作。其中的“礼”是基本人伦精神的外化,是外在形式和内里精神的统一。“礼”是按照道德理性要求制定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的总称。礼与道德互为表里,是道德理性的具象,旨在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秩序的需要无处不在,故礼亦如此。

首先,礼的适用主体具有广泛性。《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战!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道出了“礼”的宏观意义的微观透视。中国传统上家国一体,要达到和睦有序,需要社会主体共同遵守既定准则,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就能实现群体的社会秩序。其次,礼具有适用地城的广泛性。在孔子看来,治理天下,只要有礼就可以。有了共生的文化信仰和符号,治理国家就只是形而下的器。作为一种共同的内在文化性质,礼是文化在人行为上的表现样态,这种表现样态是一种伦理力量的使然,是伦理必然性的结果。

“礼”作为社会制度规范,在社会情势变化过程中也会有所损益。《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都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对待“礼”之变化性的态度,肯定礼是具有时代变化性的观点。其次,礼的本质保持不变。在孔子看来,因为礼的本质不变,所以在朝代的更迭中虽有所损益而仍能延续。

礼的本质是规范,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程序的存在也是对一种既定社会秩序的肯定和再现。在价值序列中,孔子重视规范下所蕴含的情感和德行,就礼本身而言,他更强调程序在价值序列中的首要地位。程序是礼的表现形式。如果“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那么程序就是礼的外部表现。尊“礼”的方式就是用程序来约束自己,从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在道德修养统一的完美境地。

《论语·乡党》集中描述孔子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举止以及言辞教诲。对于高位者不卑,对于低位者不亢,对于君王和朝廷表现出极高的尊敬和等级礼仪。孔子上朝时,以自己的行为为表率,不张扬、不怯场、不失态。“礼”是君子的人格追求,知礼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仪实行。

李泽厚认为,“礼”一般评作“礼制”,因它主要指那整套非成文的制度规范。也有不少学者认定,“礼”是中华软法,并称为“礼法”。这套制度规范的价值目标在于符合“礼”的行为要求,以达到正确处理人人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论语·学而》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即礼的作用,以做事恰当为尺度。人人行为举止分寸有度,社会就能和谐有序。如果人人不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家庭无法实现和睦,社会也会失礼失范。

(摘编自原新利《<论语》中“礼”的精神内涵和规范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与道德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表里,礼是道德理性的具象,其前提只是为了构建理性的人伦秩序。

B.因为社会秩序的需要无处不在,所以礼的需要也无处不在。就此而言,礼具有适用主体和适用地域的广泛性。

C.礼具有时代变化性的特点,在朝代的更迭中,礼会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改变其本质。

D.礼的本质是规范,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因而尊“礼”的方式就是用规范来约束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始终围绕着“《论语》是一部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原典著作”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述了不少记录在《论语》中的孔子的原话,是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分别从礼的适用主体的广泛性和礼的适用地域的广泛性两方面论述了礼的需要无处不在。

D.选文阐述了《论语》中“礼”所具有的规范特征,说理性和逻辑性较强,语言较为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的礼是基本人伦精神的外化,是个人道德精神、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B.在孔子看来,只要礼规范的本质不变,可以预见,即便经过十世、百世,其礼仪制度仍是延续古礼而有所损益而已。

C.孔子认为,只要有礼,天下就一定能治理好。拥有了礼这个形而上的道,治理国家就只是形而下的器。

D.无论是“礼制”还是“礼法”,都需要人们尊“礼”,用程序来约束自己,否则,家庭不和睦,社会也不会和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实思考和切身体验。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请按提示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编者按文字进行压缩。

劳动教育成为今年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等。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劳动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最厚实、最质朴、最关键的部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亦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劳动却长期缺位,种种因素也导致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该如何让青少年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依然是一个待解难题,考验着教育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智慧。

(1)从社会舆论角度看,劳动教育 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字)。

(2)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劳动教育 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5字)

(3)从实施现状角度看,劳动教育 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云冈石窟第12窟,又名音乐窟、佛籁窟,前殿后室,入深14米,宽11米,高9米,集中表现了佛教弥勒天宫的壮丽辉煌。其前殿壁雕呈现了中国古代最早宫廷交响乐团演奏琵琶、筚篥、古琴等中西乐器的天人形象。因而这壁雕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具有___________。第12窟原比例3D打印复制,于2017年3月___________ ,历时近3年完成。此项目是全球首例3D打印复制洞窟,作品由110块2平方米的积木块分6层拼搭组装而成。其间,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联合项目组攻克了数据采集与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难关。主持人张焯说,我们攻克这么多的困难完成项目,目的就是要让世界认识云冈石窟,了解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