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缺乏酵素,①______,当体内酵素减少或严重不足时,各种老化现象就会出现。②______,年轻人体内酵素是老年人的30倍。代谢酵素不够会让身体的免疫力降低,容易有疾病的产生。所以说,缺乏酵素,身体就容易老化,酵素愈多,③_______,酵素的含量与人体的健康成正比。

 

人就容易老 酵素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 就愈健康长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讲酵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本题,第一处,前文有“缺乏酵素”,空缺处应该填写缺乏酵素的后果,后文有“当体内酵素减少或严重不足时,各种老化现象就会出现”,因此可以推断此处应填和“人就容易老”相类似的内容。 第二处,后文有“年轻人体内酵素是老年人的30倍”,空缺处后面是逗号,可见后文是直承空缺处的。可以推断此处应填“酵素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相关的内容。 第三处,后文有“酵素的含量与人体的健康成正比”,前文有“酵素愈多”,两厢参照,当然是“就愈健康”之类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单纯的结构方式,多作线性叙述,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______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_______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_______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______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那对粥的描写,使你仿佛立即看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    );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

B.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改变了他

C.他改变了单纯的结构方式,过去的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

D.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纵横捭阖    缀上    具有    生动性

B.纵横交错    缀上    富有    可视性

C.纵横交错    点缀    具有    生动性

D.纵横捭阖    点缀    富有    可视性

3.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

B.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辘辘饥肠

C.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辘辘饥肠

D.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借两种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色彩绚丽的辽阔秋景,引发感慨,表现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燕国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注)这首小诗,写于1921年诗人留学日本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通过对月光、松树、白云、疏星、天河的描写,大胆想象,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月夜晚景图。

B.诗歌具有清幽典雅的风格,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两节诗共同写出一个“静”的境界。

C.第一节写实景,为第二节的想象营造氛围;第二节写诗人想象的景色及故事,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

D.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2.诗中写“鲛人泣珠”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彦仙,字少严,初名孝忠,宁州彭原人,闲骑射。靖康元年,金人犯境,郡县募兵勤王,遂率士应募,补承节郎。李纲宣抚两河,上书言纲不知兵,恐误国。书闻,下有司追捕,乃亡去,易名彦仙。金人再犯汴,官吏皆遁,时彦仙为石壕尉,坚守三觜,民争依之。下令曰:“尉异县人,非如汝室墓于是。今尉为汝守,若不悉力,金人将尸汝于市。”众皆奋。金人攻三觜,彦仙战佯北,金人追之,伏发,掩杀千计,分兵四出,下五十余壁。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数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乃引兵攻其南,夜潜师薄东北隅,所纳士内应,噪而入,复陕州。事闻,上即命知陕州兼安抚使,迁武节郎、阁门宣赞舍人。彦仙尽取家属以来,曰:“吾以家徇国,与城俱存亡。”闻者感服。娄宿率叛将折可求众号十万来攻,分其军为十,以正月旦为始,日轮一军攻城,聚十军并攻,期以三旬必拔。彦仙意气如平常,登谯门,大作技乐。潜使人缒而出,焚其攻具,金人愕而却。食尽,煮豆以啖其下,而取汁自饮。娄宿雅奇彦仙才,尝啖以河南兵马元帅,彦仙斩其使。至是使人呼曰:“即降,畀前。”彦仙曰:“吾宁为宋鬼,安用汝富贵为!”命强弩一发斃之。金益兵急攻,城陷,彦仙率众巷战,矢集身如猥,左臂中刃不断,战愈力。金人惜其才,以重赏募人生致之,彦仙易敝衣走渡河。至城陷,民无贰心,虽妇女亦升屋以瓦掷金人,金人怒,屠其城,全陕遂没。既而闻金人纵兵屠掠,曰:“金人所以甘心此城,以我坚守不下故也,我何面目复生乎?”遂投河死,年三十六。(张)浚承制赠彦仙彰武军节度使,建庙商州,号忠烈。

(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土厕其间/金人不觉/

B.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

C.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

D.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司”即“主管、管理”之意。

B.郭是与城相对而言的,城指内城,郭指城外的小城镇。

C.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

D.秩既可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彦仙忠心爱国。金人入侵,他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军旅,保家卫国;在陕州保卫战中,他将家属全部接到陕州,以示誓死以守的决心。

B.李彦仙善做动员。在官吏都逃走的不利条件下,作为县尉,为了坚守三觜,他懂得充分利用百姓的力量,做了颇具鼓动性的动员,收到了成效。

C.李彦仙屡出奇谋。守三觜,他伴装战败,设伏杀敌;复陕州,他潜师夜袭,里应外合;战娄宿,他示敌以松懈,却用计破坏敌人的进攻。

D.李彦仙富贵不淫。娄宿以河南兵马元帅的官职诱惑李彦仙,李彦仙不为所动,不仅斩杀了娄宿派出的使者,还在娄宿喊话时叫人将其射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使人缒而出,焚其攻具,金人愕而却。

(2)金人惜其才,以重赏募人生致之,彦仙易敝衣走渡河。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下读诗

林文月

这本书在膝盖上,沉甸甸的,颇有些分量。

长雨过后忽睛。这样的晴天,不晒晒阳光太可惜,但仅晒阳光又未免无聊,遂自书架上顺手取了一本书走到阳台来。这一本沉甸甸朱红色布纹精装书,便是如此颜有分量地落在膝盖上的。

这是一本英国近代汉学家亚瑟·威利的中诗英译本。想起来自觉有些腼腆。这本书买来已经年余,但要做的事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终于没有轮及读这一本书。

记得是一个夏天的夜晚,饭后开车,经过那一条衡,被辉煌又含蓄的灯光吸引而驻车走进去的是一家旧书店。灯黄黄的,明亮却单调。店面意外的宽敞深奥。前面卖些月历、本子、卡片类文具,后面的旧书籍倒是整理得有条不紊。我随便浏览过去,在与东方相关的一隅停步细观。其实,与东方相关之书籍并不多,在少之又少中,这本威利的英译诗集,反而很快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诗集是第二版,印制时间在一九四一年,初版则是一九一九年。当然比不得宋版明版善本书,不过也已经逾越半世纪。倘换为人,合当是风霜在颜,萧疏鬓斑,看尽世态炎凉的年纪了。只因为书不言语,静静地伏卧膝上,任我翻弄。

我在春风微寒的阳光下翻弄一本美国学者翻译的中国诗集。阳光自背后照射,令我感觉腰背之际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舒适。

威利的序言并不长,只简单说明中国古典诗与英诗在内蕴与技巧方面的异同。在序言的前段,威利说到译诗之难。西方的读者们或者会好奇,中国诗讲究协韵吗?有的。但他翻译时,衡量形式与内容,避免顾此失彼而放弃了韵的问题。于末端,他则又提及此书的面世,恐将引起一些争议,但他自信尚不至于误导读者。

我看见威利的微笑在那里出现,朦胧但坚定。

在七十年前,或者八十年前,一位生于英国,长于英国,从未到过东方而热爱东方文化的学者,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东方文学的译介。而今,我坐在阳光之下,阅读一本英译的中国古典诗集,遂经由一位英国文士的译文,再去溯源一些熟悉的以及不甚熟悉的古诗。感觉有些复杂而奇妙。

其实,第一次接触威利的译著是二十余年前,当时正译着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威利的译本给了我另一个观察原著的视角。他的翻译未必十分忠实,有些部分删节了,有些文字修改了原著的缠绕,但译文十分典雅优美,相信西方的读者会被那本书导引进入神妙的东方文学世界。我后来又有了一本美国学者塞登史帝克的英译本《源氏物语》。那本评著颇为忠实,对我自己的译事十分有助益,然而,字里行间似乎欠缺了一些什么。也许是品味罢,或者是风格。可见得忠实正确,大概不是翻译的全部。

忽闻得鸟鸣啁啾。侧首从栏杆望过去,近处大树的繁枝已有万点新绿,一群不知名的蓝色小鸟正穿梭新绿万点之间。山谷向远方倾斜迤逦,高低深浅不同的树姿和树色也一径流宕至远方,在春日阳光下,仿佛到处跃动着;而那更远处的海港,水映着光,反而像透明的镜面,文风不动。

如果从海港驶出大海,一径航行,与哥伦布相反的方向,大约精疲力竭后,可以抵达威利的故乡罢?不过,读其人之书,也未必非要追寻其人的踪迹不可。有人诵读杜甫、白居易或苏东坡,使发愿追其一生遗迹。但会看到什么呢?多系一些后世人庸俗的附会罢了。威利聪明,或者可以说浪漫。他宁愿保存文字里美好的东方印象,足不离英国土地一步,他的日本,遂永选是紫式部笔下的日本,他的中国,也应该就是像这本译诗集中的中国罢。

(选自《林文月经典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不写“阳光”,也不写“读诗”,却从一本书写起,是为了凸显这本诗集的主体地位,表现它的厚重有分量。

B.作者以人喻书,把这本诗集比作饱经风霜的老人,巧妙独特,意在说明这本诗集出版的年代久远,沧桑厚重,表达自己对这本书作者的敬重之情。

C.作者把威利译著的《源氏物语》与美国学者塞登史帝克的译本进行对比,说明最好的译著不能忠实,而是要有自己的加工修改。

D.文章倒数第二段,由书转为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清新优美,表明自己心境的轻松惬意,思绪飘远,引出下文对诗集作者的怀想。

2.作者为何会说威利的微笑是“朦胧但坚定”的?

3.文章题目为“阳光下读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读到了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