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囤积知识”只是学习第一步
①日子好过,囤积生活用品的人变少,但“囤积信息”的人增多,理由也更充分。看过的电影、照过的相片如同“备忘录”,记录着美好的记忆,弃之可惜;没读的书、没看的帖,偶遇就是缘分,如果不马上保存,就会在信息洪流中销声匿迹。囤积信息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不会和生活起居“抢地盘”。存储介质由1.44Mb的3.5英寸软盘扩大到空间以Gb、Tb计的硬盘、网盘,信息获取渠道从实体书报到群组网站,我们赶上了“攒资料”最便捷的时代。
②信息爆炸,意味着信息量大、信息迭代快。所幸,信息的存储、传输能力也更强。但除了“量变”的视角外,人们更关注信息存储方式的改变是否带来了“质变”。有人说:信息囤积,使人们从知识的生产者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有人说:只存不看,人变懒,大脑也退化了。这些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尤其当集纳成为一种影响生活工作的习惯以及放弃无用的物品成为一种障碍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可能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
③但从学习的角度看,信息积累是现代社会的一门必修课。在学科分工细化、知识快速迭代的当下,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几无可能。即便专攻一门,也没有谁能掌握必备的所有专业技能和知识。老一辈学者常常通过成千上万张手写卡片积累知识;在电脑辅助人脑“记忆”的时下,“知道信息在哪里”与“知道信息是什么”同样重要。所以,把信息囤积到手机、电脑中的“私人图书馆”,利用技术编码入库、检索查询、精准定位所需知识,日益成为公认的学习方式。尤其就自己关注的领域而言,在“把书读薄”之前,先要下一番占有资料“、把书读厚”的功夫。
④然而,囤积信息不应是搬运,而应是对知识的第一道加工。在知识的位阶中,比具体信息、学问更重要的是思维、智慧。这种更重要的知识,被中国先贤刻画为“闻见之知”以外的“德性之知”;在一些外国哲学家心中,则是比归纳总结更重要的“强调新细节的新模式”。如果说知识的记忆与检索可以委托给电脑和网络,但学习却不能完全依靠机器代劳。看待世界的方式,修身养性的智慧,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态提升的思维,都要靠日复一日的磨练,非囤积之力所能获得,学思互鉴、知行合一的深度学习方法也未曾改变。
⑤人们提防信息“囤积癖”,一方面是担心信息过剩,不复有几十年前借书、租书的学习热情,甚至由只存不用演变出拖延症,由随性而学发展成压根儿不学;另一方面,则是害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只会粘贴不会创作,只会“捡到筐里都是菜”不会“挑选整理断舍离”,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学习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但囤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莫要为将来的积累而错过当下,否则,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的恐慌感,只有一步之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9月20)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进步,日子好过后,囤积生活用品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开始囤积信息的人越来越多。
B.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大,迭代快,存储、传输能力也更强,所幸囤积信息不占用物理空间。
C.如果人们满足于信息囤积的“量变”而不去关注其“质变”,就有可能变成知识的搬运工。
D.信息“囤积癖”是一种以获得占有资料的满足感为目的,不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心理疾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足现实问题,从学习的角度论述了“囤积信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B.文章②③④段论证严密,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是分论点,再按照总分的思路进行论述。
C.文章最后一段从两方面论证了人们担心“囤积癖”的理由,警示人们合理利用信息。
D.文章用引证法来说理,适当引用日常俗语和古语,语言既生动形象又不失严谨典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信息爆炸,人们在享受“攒资料”的便捷的同时,也要警惕只满足于信息搬运而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
B.当下学科分工细化,知识快速迭代,要掌握必备的所有专业技能和知识几无可能,所以需要囤积信息,占有资料。
C.“把书读厚”固然重要,但有些知识无法靠囤积获取,所以学思互鉴、知行合一的深度学习方法不可或缺。
D.中国先贤倡导的“闻见之知”和外国哲学家心中的“强调新细节的新模式”,都强调了思维和智慧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篆刻领域领军人物韩天衡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曾写过文章,题叫《感恩批评》。从4岁学写字,6岁学刻印,我尝到过许多次批评对我的好处。表扬是糖,批评是药,糖可以少吃,不吃,但有“病”之躯,药不能不吃。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不是来自表扬,而是来自严谨的、入木三分的批评,只有帮助你的人才会直率,慷慨地指出你的缺点,改掉一个毛病就往上迈出一步。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也许你曾受到老师的批评,也许你的同学接受过老师的批评,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又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闻喜”的名义给批评过你(或你的同学)的“张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老师批评学生的认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19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向全球发布了《2019研究前沿》报告和《2019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在十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最为活跃,位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英国,德国和法国分别为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从十大领域来看,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学领域以及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这三个领域排名第一,在农业,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生物科学领域,物理领域和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等五个领域排名第二,整体表现突出,但在临床医学领域和天文学与天体物理领域这两个领域仅分别排在第九名和第十一名。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比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它最初是流行于民众口耳的口头文学,后来才被小说家写进《孽海花》中。“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等大量的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②______。现在我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表达对那些爱做小动作,自作聪明,实则蠢笨的家伙的蔑视和愤恨。这句成语中的“路人”就是指百姓。③_______。”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般要以夏的覆亡为镜,周要以殷亡为镜。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来”;照一照自我,也照一照他人和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和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_________,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正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竭诚报国,我们的国防才更加稳固有力,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更加_________。他们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________的贡献。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也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致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还是全心全意为民生福祉打拼,或是__________致力于重大科技创新,在国家大事,民族大义、时代需要面前,爱国情感总能生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执着的事业心,指引一个人建树卓著功勋。
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
B.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把深沉大爱献给祖国
C.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他们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
D.祖国在他们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横空出世 方兴未艾 流芳百世 鞠躬尽瘁
B.一鸣惊人 欣欣向荣 流芳百世 煞费苦心
C.横空出世 欣欣向荣 不可磨灭 鞠躬尽瘁
D.一鸣惊人 方兴未艾 不可磨灭 煞费苦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B.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在意义层面往往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C.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产生分野,而且往往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
D.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冲,表明诗人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