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善用修辞是孟子文章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善用修辞是孟子文章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1)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用得好,不仅能使文章具有生动性,还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比喻,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天下可运于掌”的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治理天下是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以一服八”的想法是多么不切实际,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2)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散句、整句交替使用,形成参差错落之美;排比句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了拓展,又突出了思想,加强了情感,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手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章文采斐然。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容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且在排比之中兼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以简御繁,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进而检点自己。这段话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引导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行旅”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五个方面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为齐宣王展现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好愿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一组排比句,形象地描绘出了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作答本题时,要明确孟子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修辞,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达思想主张方面,起到哪些作用,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1)比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比喻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用得好,不仅能使文章具有生动性,还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比喻,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天下可运于掌”的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治理天下是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以一服八”的想法是多么不切实际,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2)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散句、整句交替使用,形成参差错落之美;排比句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了拓展,又突出了思想,加强了情感,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手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章文采斐然。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容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且在排比之中兼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以简御繁,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进而检点自己。这段话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引导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行旅”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五个方面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为齐宣王展现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好愿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一组排比句,形象地描绘出了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接受“保民而王”的思想的?

 

查看答案

孟子并不是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并且《论语》和《孟子》中的一些篇章中都对此事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查看答案

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查看答案

成语积累

(1)明察秋毫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________

(2)想不用功而取得好成绩,就像缘木求鱼,那是不可能的。________

 

查看答案

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之能御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由知吾可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何之?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未之有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坐于堂上。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构怨于诸侯。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将以衅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百姓之不见保。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