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有声有色。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对解牛场面进行了诗意化处理。
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解牛时进刀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用了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解牛时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种至高境界。
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时进刀发出的声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暗示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说明庖丁解牛技艺的出神入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场面描写的掌握情况。做题时,要从人的综合感官方面进行思考,人的感官很多,比如味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同时要能找出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即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