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本研读、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某启:昨日蒙教①,窃以为与君实游...

文本研读、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开始不屑于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一种坚持改革的信心。

C.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D.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从第二段看,司马光的信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王安石又是如何一一反驳的?

 

1.B 2.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反驳时在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B项,“就没有回复”错误,结合原文“故略上报”,即“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所以,一开始不是“就没有回复”,而是“简单地做了回复”。 故选B。 2.本题考查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及把握文段结构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后进行总结、概括。 本题: 结合文本“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意思是“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这显然是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中的内容,主要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依此得出“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而王安石在反驳时,首先在文段开头表明判断是非的原则是“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是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这就为下文的“正名”提供了推理前提;接着王安石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查看答案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见可欲:_____②作:_____③满溢:_____④下:______⑤盘游:____⑥三驱:____

⑦敬:____⑧虑壅蔽:_____⑨谬赏:_______⑩信者:______垂拱: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终;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本分,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对臣民进行奖赏和刑罚的时候,都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讲的是“用人”“纳谏”策略,即任人唯贤和择善而从。

D.“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治理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2.这段的“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长(zhǎng):_____②固:______③浚:_____④下愚:____⑤明哲:_____⑥当神器之重:___⑦域中:____⑧殷忧:_____⑨傲物:_____⑩董:____振:____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臣闻求木之者,必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忱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虽之以严刑,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论点:人君责任重大,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则国家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民心向背的巨大力量。

2.这两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查看答案

通读《答司马谏议书》,说说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书信?新法的实施遭到了反对,王安石的态度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