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从其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已的意愿塑造人物和规定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学网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14日)

材料二:

2011~2018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学网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更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某文学网站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计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它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的市场规模、增长率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C.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D.网络文学的发表是“零门槛”的,只要网络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他就可以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1.C 2.B 3.①写作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创作。②创作过程,作者不是“孤独地写作”,而是有读者参与。③付费方式,作者采取与网站合作的方式分取稿酬。④阅读方式,读者不再是“孤独地阅读”,而是参与创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项,应该是“反馈较好”之后“作品上架”。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A项,“伴随”不准确,文中并没有互联网产生,网络文学随即产生的表达。 C项,增长率下滑不能说明“处于低谷”。 D项,“签约作者”与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化写作无必然关系;且网络文学发表“零门槛”也不符合作者的表述。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要求概括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的特点,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句子“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更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概括答题要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一代史学是什么样子?显然,没有人能精准预测史学未来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不过,鉴往可以知来,我们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

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不断打造“新史学”。到了20世纪,史学的变革不断加速,日渐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史学”曾一度雄踞史坛、风行一时。在这一过程中,“新史学”伸出了两只手,一只与自然科学牵手,另一只与社会科学相挽,不再“闭关自守”、束缚在单一的史学研究模式之中。在西方,从鲁滨孙的史学需充分利用“新同盟军”的呐喊,到年鉴学派“打破学科之间围墙”的呼唤,都旨在倡导跨学科、多学科研究,随之而来出现了现代史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如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运动也是一浪接一浪。梁启超强调“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不过,正当“新史学”特別是西方“新史学”踌躇满志之时,也出现了诸如“被砸得粉身碎骨的历史学”“没有人的历史学”等质疑,一些人认为“新史学”成了“非史学”,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新史学”将来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当下还看不清楚,但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之势却难以阻挡。

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中国传统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之处。正如有学者所言,“不同源流的史学,会而合之,比而观之,更是学术上的盛事。缺乏史学思想的互通,人类将难有互相了解之日。”在20世纪以来的史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日益增多。展望未来,这种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必定不断出现新局面。虽然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是史学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向,但当前面对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我们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可谓任重而道远。

唯物史观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步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史学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力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不断凸显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史学始终关注普通民众和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留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导历史研究的科学理论,其价值必将在史学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也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观察。

B. 现代史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出现,使得史学日益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象。

C. 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阻碍了东西方史学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D. 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过程中,才凸显了自身的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了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并从三个维度进行论证。

B. 文章从西方和中国两个角度论证了“新史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C. 文章第三段引用学者的言论证明了中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观点。

D.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以后,“新史学”完全脱离了传统史学,曾经一度雄踞史坛。

B. 质疑“新史学”的观点是认为它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

C. 西方学者并没有认识到东方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的内容。

D. 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同“昂”,高高抬起)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已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B.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已累也/唯恐其不积

C.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D.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2)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3.文章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西汉时,苏武被困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改。②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嚼齿吞舌,不屈而死。③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

1.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苏武的典故写诗人晚年的困厄境况,十分准确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B.用张巡的典故是诗人以史明志,写自己虽然被俘了,但是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

C.“久”字写出了困厄持续的时间之长;“空”字则突出了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D.连用两个典故紧承首联的自我描述,诗人情绪激昂、内心悲愤,照应了题目。

2.本诗颈联情景交融,特色鲜明,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联写景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学校(如太学)学习的学生。

B.经筵,皇帝听讲书史之处,宋代凡侍读、侍讲学士等官均称“经筵官”。

C.吏部,隋代始为尚书省六部之一。领吏部(选部)司封司勋、考功等司,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D.勒石燕然,出自《后汉书》东汉将军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人用此词表示建立成就或功勋。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登泰山记》中描写作者在日出后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通过写“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情形。

(5)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