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传(节选) 范百禄字子功,锴之子也。第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传(节选)

范百禄字子功,锴之子也。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熙宁中,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水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熊本治泸蛮事,有夷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样,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止之。七年,召知谏院。属岁旱,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贿,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元祐元年,改吏部侍郎。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不听。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熙河范育言:“阿里骨酷暴且病,温溪心八族皆思内附,可以计纳。”百禄曰:“中国以信抚四夷,阿里骨未有过,溪心虚实木可知,无衅而动,非策也。”又请进筑纳迷等三城,百禄曰是皆良因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

B.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

C.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

D.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即檄文,是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的“檄”有“晓谕部下”之意。

B.“流配”,也称流放,是古代刑罚名,是给犯人刺字并将其驱逐到边远地区的一种刑罚。

C.“侍郎”,官名,本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副长官。

D.“中国”,在古代一般指的是中原地区或是在中原地区由华夏族建立起来的政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百禄心地善良,力阻杀害降民。他管辖边事时,贾昌言想杀害已经投降的夷人来向朝廷邀功请赏,被他想方法阻止。

B.范百禄拾遗补阙,完善相关法令。大旱之年,他奏请收回对百姓不利的法令;司马光想流配受贿的官吏,在他的反对下才打消念头。

C.范百禄恪尽职守,不愿宜扬功绩。任翰林学士时,他为皇帝列举区别公正和奸邪的方法;有人想把在他治理下没有囚犯一事汇报给朝廷,被他阻止。

D.范百禄思虑周全,有眼光。有人提议接纳想要归附朝廷的温溪心八族,并推进构筑三座城,全都被范百禄否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更领兵,以辖边界,从之。

(2)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

 

1.D 2.B 3.A 4.(1)范百禄请求恢复至道年间的旧例,用文官率领军队,以管辖边界,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2)废除一半,那么失去职务的人就会很多,不如用逐渐削减的方法,从现在起胥吏空缺不要添补,不过几年,削减的人数就会超过一半。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范百禄说:“这都是良田,是必争之地,我们如果(在那里)筑了城,如果敌人的骑兵时常出动,我们怎么耕种呢?之后即便想废弃它们,但消耗的费用已经很多了,也不可能废弃了。” 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良”是“田”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何以耕”的主语是“我”,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B项,“是给犯人刺字并将其驱逐到边远地区的一种刑罚”错误,流配只是把犯人驱逐到边远地区。 故选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项,“他管辖边事时”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分析可知,熊本治理泸蛮事务,有夷人首领因力竭请求投降,副将贾昌言想杀死他来邀功,范百禄劝阻贾昌言却不被听从,原文说的是“熊本治泸蛮事”。 故选A。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复”恢复;“故事”,旧例;“辖”,管辖; “从之”,前面省略主语翻译时加上“朝廷”。(2)“则”,那么;“失职”,失去职务;“若”,如、比得上;“阙”,空缺、空额;“过”,超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44年的月光

蓝月

夜很静,月光温柔地洒向大地,洒向窗棂,照着熟睡中的人们,偶尔的几声狗吠让小村庄多了几许生气。

霍平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看见母亲窗前晃动的身影,他知道母亲是不放心自己。母亲不想自己去当兵,但是,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自己一个堂堂热血男儿怎么可以龟缩在家里?

那天,母亲把霍平安叫到跟前,说,平安,你也老大不小了,该娶媳妇了。霍平安说,娘,不着急。母亲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娘已经替你说好了亲事,姑娘很不错,家底清白……

娘,你怎么也不问我一下?霍平安急了,慌忙打断了母亲。

问你什么?母亲严厉地看着他,婚姻大事,哪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娘,现在兵荒马乱的,我就算娶上媳妇也过不上安稳日子。

又不是你一个人兵荒马乱,别人还不都在过日子?

娘,如果每个人都明哲保身,咱们国家就没有希望了!有国才有家呀,娘……

不要和娘说什么大道理,国家有没有希望不是你一个人能决定的。娘为什么给你起名叫平安?还不是希望你一辈子平平安安。娘年纪大了,等不起……

娘……

别说了。一月后成亲。母亲的语气不容商量。

霍平安知道母亲这一记杀手锏,就是为了留住自己。母亲就自己一个儿子,父亲早逝,自己是霍家的独苗,母亲紧张,情理之中,可是……霍平安看向窗外,看着暂时还祥和的月色,他知道这样的祥和很快就会被战争破坏。只有把小鬼子赶出中国,母亲和乡亲们才能过上真正平安祥和的日子。

这些天母亲天天盯着,转眼一月就快到了。霍平安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嘴上起满燎泡……

母亲终于回房,熄灯了。等了半小时左右,霍平安佯装轻轻咳嗽一声,母亲房间没有动静,他赶紧溜下床,稍微打点了一下行装,然后双膝跪地,心中默念,娘,恕儿子不孝,等赶跑了小鬼子,我一定给您娶一个好儿媳。

霍平安起身大踏步融入了夜色之中。

他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正目送着他离去,是母亲。母亲流着泪,咬着唇,硬是没有让自己发出一丁点声音。母亲抬起头,望着弯弯的月牙子,喃喃道,月亮呀月亮,你一定要照着平安呀!

这一天是1944年5月26日,从这天开始,月光一直出现在母亲的梦中。

终于,传来了小鬼子无条件投降的好消息,母亲万分欢喜千分忧愁,月光依旧,平安没有回来。

母亲站在村口从早盼到晚,从晚盼到早。

这天,母亲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月亮,问,月亮呀,你天天看着平安,他现在到哪了?月亮无声,照着母亲雪白的头发。

院门“哗啦”一声开了,一位年轻人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那人见了母亲,扑通一声跪下了。他磕了一个头,叫遣,娘。

母亲惊呆了,双手揉了揉自己眼睛,好让自己看得更清楚些。

可是,眼前分明不是自己的儿子!

母亲赶紧扶起眼前的年轻人说,孩子,你认错人了吧?年轻人说,没有认错,你是霍平安的娘,就是我狗娃的娘。狗娃从小没有娘,平安说他的娘就是我狗娃的娘。娘,平安跟部队开拔了,我受伤不能上前线,娘,你能收下我这个儿子吗?

好,好孩子。母亲抚摸着狗娃的手背,说,你和平安都是娘的好孩子。

狗娃非常孝顺,天天伺候着母亲,陪着母亲看月亮。母亲说,平安那晚走的时候月亮很亮很亮,月亮站得高,她天天看着平安呢。

狗娃说,是呢。

不经意间,狗娃脸上亮晶晶一片。狗娃说,娘,有风,风迷了我的眼睛了。

母亲一天天老去,母亲再也不能起床看月亮,母亲说,狗娃,你把窗户打开。

母亲的眼睛努力看向窗外,看着窗外的月光,母亲说,平安,娘听见你叫我了。

狗娃忍不住抱住母亲哭出了声,娘,狗娃对不起你,平安他……

母亲笑着摸了摸狗娃的头发,说,狗娃不哭,平安没有离开,他天天在月光里陪着娘呢……

母亲走了,她脸上挂着笑意,在月光的映照下那么安详,那么圣洁。

现在,狗娃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了。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哽咽着说,平安为了掩护我牺牲的。说完,老泪纵横。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11期,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围绕着“顾国家还是顾小家”设计了霍平安和他母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形象,并突出了文章深刻的主题。

B. 狗娃知恩图报,他照顾霍平安的母亲以终老,极尽孝心。“平安没有离开,他天天在月光里陪着娘呢……”侧面表明他得到了平安母亲的认可。

C.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富有匠心,在结尾处才交待霍平安牺牲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丰富霍平安的英雄形象,一方面也设置悬念,增添了小说的吸引力。

D. 霍平安母亲一直坚决不让平安参军,是出于对霍平安人身安全和家庭传宗接代的考虑,站在母亲的角度虽然可以理解,但这也冲淡了她的家国情怀。

2.文中多次出现有关月光的景物描写,结合全文,分析“月光”在文中的作用。

3.母亲态度坚决地阻止平安从军,但平安偷偷出走时母亲却未加阻拦,这样的情节设置合理吗?请结合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家庭财富日益增加、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日益重视及中国以考试为主导的录取方式,使得我国课外辅导在教育行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据统计,2017年中国城市学生每周平均花费10.6小时进行课外辅导。随着升学压力的增长以及对优秀学业成绩的期望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后辅导。特别是随着求学阶段临近高考,中国学生的K12课外辅导参与程度逐级提高,在高中阶段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与K12课外辅导。大量持续而稳定的生源将推动中国课后辅导市场保持稳中増长。

2017年中国各阶段学生课外辅导参与程度(单位:%)

(选编自温程辉《课外辅导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线上教育成发展新趋势》

材料二:

不少家长出于从众心理,为孩子学习加码,甚至将无数的兴趣班当成了学习的另一种工具。而部分培训机构的种种洗脑式营销也在消费家长们的焦虑,进一步刺激家长的功利教育观,加剧揠苗助长,违背了教育育人为本的初心。教育专家指出,教育有竞争,但不全是比赛,让教育回归本真,重视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是当前很多执着于“拼娃”却“越拼越迷失”的父母急需补上的一课,也是教育者需要正视的命题。

从2018下半年伊始,特别是在6月和8月,年初整顿教培政策进入落实检查阶段,整个教育培训行业迎来一次真正的震荡和洗牌。2018年2月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推动开展为期1年半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8月份,囯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管理办法(试行)》,竞赛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整改的成果是截止到12月12日,全国校外培训机构整改完成率达到90%。教育部开发的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也将上线,要实现联网查询。

(选编自于忠宁《教育这件事,再不疯狂就晚了吗》,《工人日报》2018年12月28日)

材料三:

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要通过深化招生考试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克服“剧场效应”、完善政府教育评价等途径,深化综合施策,用好组合拳,经过一段时间持续改革发力,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教育部将加强对各地调研指导,促进经验交流,推动各地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师激励政策,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努力解决课后“三点半”家长接孩子难题,缓解学生下课后去校外培训机构的压力。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最关键的是要把培训等级证书、培训成绩与初中、小学入学脱钩。培训机构热火朝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长认为上了培训机构,孩子就能考出好成绩,有择校机会。因此,遏制校外培训乱象,要从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入手。

(《整改完成率达90%校外培训机构不容再疯狂》,新华网2019年1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课外辅导市场的兴旺源于家长重视、招生考试体制等多种因素,同时也与家庭财富的日益增长等有关。

B. 2017年我国城市学生课外辅导时间随年级递增急剧增加,同时,参与高中阶段课外辅导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

C. 不少家长送孩子去培训机构与培训机构的营销策略有关,但有的却是出于盲从心理,其功利教育观违背了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

D.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教育培训行业大整顿对这一行业冲击比较大,经过治理后,教育培训行业的运作将会更加规范、健康、稳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概括了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的动力、现状及未来的趋势,并重点分析了初高中学生参与K12课外辅导的情况。

B. 材料二在材料一关于课外辅导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家长的动机及教育观等问题,然后重点介绍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的原因。

C. 从教育部2018年2月以来下发的一系列文件来看,国家对于教育培训机构的治理行动可谓是下决心、下实手,求实效的。

D. 材料三概括了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对于教育部关于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一系列后续构想和意见,其最终目的在于强化学校教育地位。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给培训热降温,从而有效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众史学是着重探讨如何以公众为本位、以应用为前提来开展历史研究与传播的史学新分支。与传统史学相比,公众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实现史学为公众服务。

公众史学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劲。这种动力主要来自民间。它的兴起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公众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表达欲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历史文化媒介平台不断创新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历史的兴趣。这为公众史学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二是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由于技术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众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仅由史学界主导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这为公众史学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一个时期以来,历史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公众对于缺乏吸引力的史学成果的远离,导致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面对这种状况,史学界一些学者开始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增强史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对公众的吸引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逐渐开拓出一条关注现实、走向公众、服务公众的史学发展之路。这为公众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公众史学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近年来,以公众作为参与主体的家族史、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等史学形态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历史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历史文本的通俗化,并在新媒体条件下形成了“人人都可写史”的态势。但“人人都可写史”并不等于“人人都能写史”,书写历史需要相应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知识从来都与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因此,书写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如何保证公众史学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深入揭示历史本质,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

推动公众史学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前行。公众史学对于充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公众史学发展,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公众史学学科体系,其次,公众史学发展应立足我国史学资源,发扬我国史学优良传统。最后,有的放矢采取有效举措,解决我国公众史学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尤其要引导专业历史研究者走出书斋,帮助公众提高史学修养。

(摘编自陈娜《隹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众史学是把历史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应用为前提为公众服务的史学新分支。

B. 公众史学得以建立的技术基础是广泛运用的互联网及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

C. 具有大众化、多样化、通俗化特点的公众史学同样可以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

D. 公众史学要做到深入揭示历史本质,就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多角度论述公众史学兴起的原因,从而说明公众史学发展民间动力强劲。

B. 文章采用举例的论证手法,用以证明“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

C. 文章指出理论指导、发扬传统、举措得当是推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的三要素。

D. 文章思路清晰,论述严谨。先总说,后分说。分说部分每段的首句即为分论点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和表达欲的提升。

B. 公众史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单一模式。

C. 传统史学在与实践紧密结合上有所缺欠,因而其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

D. 公众史学以公众为主体,不需专业历史研究者过多参与,否则会改变性质。

 

查看答案

《窦娥冤》中的楚州太守桃杌既不勘实情,又不求人证物证,只是一味滥施酷刑,制造了千古奇冤。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从“公正司法”的角度阐述你的观点,3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灞桥饯别(节选)

马致远

(番使拥旦上,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驾引文武内官上,云)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唱)

(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

(云)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唱)

(驻马听)宰相每商量,大国使还朝多赐赏。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做下马科)(与旦打悲科)(驾云)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唱)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轾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

(番使云)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驾唱)

(落梅风)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上,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便休题贵人多忘。

(旦云)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

(诗云)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驾唱)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番使云)请娘娘行罢,臣等来多时了也。(驾云)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别科,驾云)我那里是大汉皇帝!(唱)

(雁儿落)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

(尚书云)陛下不必挂念。(驾唱)

(得胜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尚书云)陛下,咱回朝去罢。(驾唱)

(川拨棹)怕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你管燮理阴阳,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尚书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驾唱)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尚书云)陛下,回銮罢,娘娘去远了也。(驾唱)

(鸳鸯煞)我煞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火编修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下)

(番王引部落拥昭君上,云)今日汉朝不弃旧盟,将王昭君与俺番家和亲。我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坐我正宫。两国息兵,多少是好!众将士,传下号令,大众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旦问云)这里甚地面了?(番使云)这是黑龙江,番汉交界去处;南边属汉家,北边属我番国。(旦云)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做奠酒科,云)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做跳江科)(番王惊救不及,叹科,云)嗨!可惜!可惜!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者。我想来,人也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把都儿,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洽。我依旧与汉朝结和,永为甥舅,却不是好?

(诗云)则他为丹青画误了昭君,背汉主暗地私奔;将美人图又来哄我,要索取出塞和亲。岂知道投江而死,空落得一见消魂。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下)

1.(梅花酒)表达了汉元帝怎样的情感?这段曲词有何特点?

2.怎样理解“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一句?

3.试分析本剧中王昭君的形象。

4.你如何评价昭君投江而死的做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