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艺创作生产链条里,首先需要端正对编剧环节的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艺创作生产链条里,首先需要端正对编剧环节的认识。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尊重,只会让跟风抄袭。客观上说,很多导演为此立下汗马功劳,但有时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先天不足”,再优秀的导演也难以。其次,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也需要坚持至上。在戏剧、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之下,(   ),缺乏酝酿与发酵过程,作品内容贫血,缺乏特色,缺少灵光。有些编剧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某类题材的快手编剧,拿着相关人物的传记、资料闭门造车,照猫画虎,完成的不过是报告文学或者人物传记向舞台艺术的表层转译。再次,编剧所在院团以及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给“一剧之本”更多战略保障。院团要对编剧多一些涵养耐心,给予编剧更多创作空间和信任,帮助编剧对症下药,精准运作,提高作品,也让编剧创作过程更为从容扎实。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精品,这是文艺创作强起来的必经之路。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维持原创生产力的一个行业无法持续进行。剧本是立足之本,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大张旗鼓   点铁成金   品格   成功率

B.大行其道   点铁成金   品质   含金量

C.大张旗鼓   脱胎换骨   品质   成功率

D.大行其道   脱胎换骨   品格   含金量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剧本产量激增

B.剧本产量激增,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艺术生产周期缩短

C.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剧本产量激增,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

D.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

3.文中话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保护原创生产力的行业无法持续发展

B.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维持原创生产力的一个行业无法持续存在

C.一个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维持原创生产力的行业无法持续发展

D.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保护原创生产力的一个行业无法持续进行

 

1.B 2.D 3.A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也比喻公开。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流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这里是说跟风抄袭成为一种潮流,应用“大行其道”。 点铁成金:古代神话说,仙人用手指一点,就能使铁变成金。后用来比喻善于修改文字。脱胎换骨:道教徒认为人在苦修得道之后,就能脱下胎,换上骨。现在常用来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这里是说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先天不足”,再优秀的导演也难把它改好,应用“点铁成金”。 品质: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物品的质地。品格:指品行人格,侧重于人。材料中谈的是文学剧本,所以应用“品质”。 成功率:指获得成功的概率、比例。含金量:形容某一事物的内在价值。材料中的语境是剧团要帮助编剧取得成功,因此应选用“成功率”。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主要是逻辑顺序问题,根据“在戏剧、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之下”,衔接的句子应该先说剧本产量激增,再说艺术生产周期缩短,最后说带来的弊端。 故选D。 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划线句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一个”语序不当,应放到句子最前面,排除B项、D项; 二是“持续进行”搭配不当,应是“持续发展”,排除B项、D项; 三是“维持原创生产力”搭配不当,应是“保护原创生产力”,排除B项、C项。 只有A项修改完全正确。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一诗中,作者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现男主人公爱屋及乌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曹操引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典故表现了自己渴望延揽人才的急切心理。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永的《望海潮》上片中“怒涛卷霜雪”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波涛的汹涌之状。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玮,字纯玉,渭南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劾中官魏朝及东厂办事官郑如金罪,如金坐下诏狱。初,张居正以刑部侍郎同安洪朝选轻辽王罪,衔之。后劳堪巡抚福建,希居正意,讽同安知县金枝捃摭朝选事,堪飞章奏之。命未下,捕置之狱,死而禁勿殓,尸腐狱中。堪寻召为左副都御史,未至京而居正卒。朝选子都察院检校竞诉冤阙下,堪复飞书抵冯保,削竞籍,廷杖遣归。至是,玮白发其事,并及堪诸贪虐状,堪免官。当是时,厂卫承冯保余威,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余斤,犯者立死。玮皆极陈其害。诏立枷如故,余从玮言。以母病,不候命擅归,坐谪桃源主簿。

三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朝鲜用兵,置军天津,月饷六万悉派之民间先任巡抚汪应蛟役军大治水田以所入充饷玮踵行之田益垦遂免加派岁比不登,旱蝗、大水相继,玮多方振救,帝亦时出内帑佐之。所条荒政,率报允。畿辅矿使倍他省,矿已竭而搜凿不已,至岁责民赔纳。玮累疏陈其害,且列天津税使马堂六大罪,皆不省。

会南畿巡按御史荆养乔与提学御史熊廷弼相讦,玮议廷弼解职候勘。廷弼党官应震、吴亮嗣辈遂连章攻玮。玮累疏乞休,帝皆慰留,无何,吏部以年例出两御史于外,不关都察院。玮以失职求去益力,疏十余上。明年七月稽首文华门,出郭候命,至十月,始予告归。

天启三年,召拜刑部尚书。囚系众,狱舍至不能容,玮请近畿者就州县分系。内使王文进杀人,下司礼议罪,其余党付法司。玮言一狱不可分两地,请并文进下吏,不听。其冬,以吏部尚书再掌左都御史事,累以老疾辞,不允。明年秋,疾笃,上疏乞休。遂卒,赠太子太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有删节)

(注)①洪朝选:字舜臣,号静庵,同安翔风里十三都洪后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②捃摭:搜罗材料以打击别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月饷六万/悉派之民/间先任巡抚汪应蛟役军大治水田/以所入充饷/玮踵行之/田益垦/遂免加派

B.月饷六万/悉派之民间/先任巡抚汪应蛟役军大治水田/以所入充饷/玮踵行之/田益垦/遂免加派

C.月饷六万/悉派之民/间先任巡抚汪应蛟役军大治水田/以所入充饷/玮踵行之田/益垦/遂免加派

D.月饷六万/悉派之民间/先任巡抚汪应蛟役军大治水田/以所入充饷/玮踵行之田/益垦/遂免加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狱,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刑部,中国古代政府部门之一,主要掌管法律刑狱。其长官为刑部尚书。

C.内帑,指的是官员的钱财,在有灾害发生时,皇帝会调拔这笔钱财赈灾。

D.太子太保,是古代的三公之一,职位次于太师、太傅。亦指太保,太子老师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玮敢于进言,请求解除酷刑。他极力陈述当时官员胡乱处理百姓的诉讼案件、判案连累无辜、定罪外加罚款以及用立枷等的危害。

B.孙玮一心为民,请求减免赋税。他巡抚保定时,开垦更多的田地,免除摊派;条列呈报救荒办法,并多次上疏陈述赔偿交纳矿税的危害。

C.孙玮巡查不力,因为失职乞归。因巡按御史荆养乔与提学御史熊廷弼互相攻击一事失职,孙玮被应震和吴亮嗣联名上书,他多次上疏求去。

D.孙玮不畏强权,敢于揭发罪行。他揭发劳堪各种贪污残暴的行为,并以一个案子不可分在两地为由请求一并将王文进交给司法官审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畿辅矿使倍他省,矿已竭而搜凿不已,至岁责民赔纳。

(2)囚系众,狱舍至不能容,玮请近畿者就州县分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香茶

凌鼎年

周寒冰最喜欢周敦颐的《爱莲说》,虽说查了几次也未查到他是周敦颐一脉后裔的文字证据,但他自认为至少是周敦颐的精神后裔。

有了这种想法后,他把院中淤塞的小池拓宽拓阔,把业余时间全放到了种荷上。开春,他欣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色;入夏,他陶醉于“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里;深秋,他体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趣味。

渐渐,周寒冰不满足于一般性地种一池荷花了,他开始搜寻荷花佳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觅到了许多名贵品种。周寒冰对这亭亭净植,香远益清的花中君子爱之日深,推而广之,他又爱上了碗莲。几年下来,他家里,院中有荷,池中有荷,窗台有荷,书桌上有荷,大大小小,一百多盆,每到夏秋之际,周寒冰观叶、观花、观莲,真所谓其乐无穷。

凡有赏荷客至,周寒冰必以上好的碧螺春茶待客。若是稀客,又是性情中人,若他提前三天知道的话,周寒冰就以荷香茶来待客。

据说荷香茶乃元代大画家倪云林之发明。

周寒冰待夜色漫开,取龙井一撮,用洁净的白纱布包之,然后选一朵晨来刚开的荷花,放在莲房之上。荷花朝开暮合,那茶叶即被荷花瓣包裹住了,待清晨荷花绽放时取出。吸收异味乃茶叶之特性,这一小包龙井茶经一夜之吸收,荷香尽吸其中。可挂阴凉之处晾干,如是三夜,此龙井茶叶既得荷花之馨香,又得天地之精华。再用洁净之水泡之,立时清香扑鼻,闻之荷香缕缕,呷之沁人心脾。

荷香茶有季节性,因此能在周寒冰家喝到荷香茶的并不多。

一日,娄城的摄影家裘一鸣打电话来说要拍些荷花照片。

这次海内外数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国际荷花摄影大赛,这是国际性大赛,裘一鸣自然看重。如何在取景上避免雷同呢?裘一鸣想到了周寒冰家的荷花。说起来仅一面之交,交情不深。不过无妨,裘一鸣甚至认为有些事,浅交比深交好,君子之交淡如水嘛。

周寒冰对这位同道的拜访,很是高兴,已预先准备了荷香茶。裘一鸣一到,好客的周寒冰就要泡荷香茶待之。裘一鸣摆摆手说:“先别忙喝茶,早晨的光线最柔和,最适合拍带露荷花,先拍摄!”

这种艺术家的敬业态度立时博得了周寒冰的好感。于是,两人来到院中,周寒冰如数家珍地一一告知这盆叫什么名,那盆叫什么名,这盆以花型大闻名,那盆以香气足传世……

裘一鸣心不在焉地听着,他的眼睛却如鹰隼般扫视着每片叶,每朵花,从不同的角度捕捉着别具一格的画面构图,似乎已忘了周寒冰的存在。

周寒冰倒并不在乎他这种态度,他反认为搞艺术的就该有这种痴迷劲头。

裘一鸣拍了几张后,发现周寒冰一直在身边陪着就对他说:“你忙你的,我一个人拍,静心些。”

周寒冰想想也是,怕干扰了裘一鸣的构思,就悄悄回了屋。他泡好了荷香茶,只待裘一鸣拍好,一起赏荷品茗,聊上一聊。

裘一鸣整整拍了两个小时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屋来,那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望着那满院的荷花说:“如果我家有这么多荷花,每天早上来选景拍几张,不获奖我不姓裘。”

“随时欢迎你来拍。”周寒冰很真诚。

“我走了,荷香茶下次来喝。我得赶紧回去冲印出来,所谓先睹为快。”

周寒冰虽觉遗憾,却很理解他。一直把裘一鸣送到门口。

送走裘一鸣后,周寒冰才发现裘一鸣为拍摄到理想的荷花图,做了不少所谓的艺术加工,诸如这盆摘掉一柄荷叶,那盆剪掉一朵荷花插在这盆里,或者剪了几盆的莲子,集中插一盆中……

周寒冰对荷花盛情之深,有如生命,他甚至连残荷都轻易不剪枝修叶,没想到裘一鸣他会如此对待神圣的荷花。周寒冰对他的好印象一下丧失殆尽。周寒冰气呼呼地回到屋里把为裘一鸣泡的荷香茶泼了。心里想,幸亏他没喝,他这种人不配喝荷香茶。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寒冰家院中到处是荷花,自认为是周敦颐的精神后裔,而且对荷花盛情之深,有如生命,甚至连残荷都轻易不剪枝修叶。

B.小说详细地描述了荷香茶繁复而巧妙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周寒冰深谙荷性,以之待客,可以看出他对来访客人的看重。

C.小说语言典雅,富有韵味,而且作者在周寒冰春夏秋的赏荷之乐时直接引用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意蕴。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裘一鸣在选镜头时的眼睛“如鹰隼般扫视着每片叶,每朵花”,就体现了他对摄影的爱好和痴迷。

2.小说的以“荷”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中摄影家裘一鸣的做法你是否认可?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载道

杜克鲁

黄宾虹在《致治以文说》中指出:“士大夫之蓄道德,能文章者,如韩昌黎、杜少陵、苏东坡诸公,无不晓画。”又在《论中国艺术之将来》一文中说:“如韩昌黎、杜少陵、苏东坡等诗文集,皆能以词章发扬艺事。”他认为,艺术与韩柳欧王有功古文辞,无多差异,且能载道。他的《致治以文说》,也是文道兼顾的典范。

纵观黄宾虹漫长而传奇的人生,他从事维新变法,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习画写生创作,始终以文艺来改良社会,治理国家,遵守道德。正如他要求的:“游艺之事,必志道据德依仁,一代之中名作如林,其望重当时而传誉后世者,恒不数人,要惟道德文章,卓然有以自立,千古而下,方为不磨。”黄宾虹反复阐述道德文章,把道德看得如此之重,令人景仰。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黄宾虹深究《周易》,对古圣贤的嘉言大义,必定心领神会,了然于胸。他觉得道德文章要先行,读书写作之暇,才寄情书画。“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讲书画之道,直走向上,以至于至善。”黄宾虹追求的就是儒家的思想理念,儒家思想对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影响最为深刻。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爱国志士要求变法图强。黄宾虹及时致函康梁,结交谭嗣同,走上了反清、追求共和的革命道路。谭嗣同遇难,黄宾虹作挽詩:“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民族危机之际,敢担社会责任,情操何等之高!在家乡歙县期间,黄宾虹董理农事兴修水利之余,骑马击剑,关心国事。并大力搜集乡邦文献,尤其注重道德文章。教学之外,组织黄社:“遵梨洲之旨,取新学以明理,忧国家而为文”。

在上海30年间,黄宾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身济天下,以学术唤醒民众。他与邓实、黄节订交,加入国学保存会。深入研究国学,大力弘扬国故,以期兴起人人爱国。并任《国粹学报》编辑,发扬国学,保护国粹,保存民族文化,爱国救世。又任《神州国光集》美术编辑,提倡美术,用艺术救国。随后数次参加南社雅集,群策群力,监印《南社丛刻》。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主编《美术周刊》《艺观画刊》《神州大观》,先后撰文千余篇,涉及古文字、训诂、金石、书画等国学的许多方面。在保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先后组织加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中国书画保存会、艺苑绘画研究所、黄山琴棋书画社等。创办上海留美预备学堂,任国文教习兼教务;被徐悲鸿推荐,任中国画史教授。黄宾虹在艺坛如此活跃,实属罕见。他是希望人们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北平沦陷期间,黄宾虹切身体会亡国之痛,他谢绝应酬,惟有在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他敬佩明末清初高僧画家弘仁的高风亮节,发表了《渐江大师事迹佚闻》。当时,北平艺专日本主持人伊东哲帮助黄宾虹举办画展和80岁祝寿仪式,都被他拒绝。甲申年春,黄宾虹在东单目睹日军在新华门前结队,十分愤慨,创作了《黍离图》,题诗:“太虚蠓蠛几经过,瞥眼桑田海又波。玉黍离离旧宫阙,不堪斜照伴铜驼。”11年的北平蛰居,黄宾虹奋发著书立说,写了上百篇文章,坚信艺术能够救国。在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北平艺专讲学,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故宫审画,对书画源流进行系统梳理,为衰年画法思变奠定了深厚的功底。

黄宾虹经历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谓阅尽人间沧桑。在世界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爆发了,真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如此巨变,封建社会的覆灭,民国创立,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正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美术史上也从来没有像黄宾虹这样大公无私的艺术家,把上万件书画图书印章等文物捐献给国家。这笔无法估价的艺术财富,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因为黄宾虹生前就预见了:将来的世界,一定无所谓中西画之别,各人作品尽有不同,精神都是一致的。他更希望艺术不但是养我中华民族,且能养成全人类的福祉寿考。西学东渐,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艺术交流日益频繁。黄宾虹以开放的姿态,热烈拥抱外来文化艺术的到来,让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相辉映,彼此取长补短。他借鉴印象派油画的色彩笔触为我所用,进行衰年变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不全面西化,也不泥古不化。他不仅是一个像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式的传统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一个具备世界眼光的现代大师,更是一个优秀的“人民艺术家”。

黄宾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对社会终极关怀,就像《九十自寿》诗云:“和合乾坤人不老,平分晝夜日初长。写将浑厚华滋意,民物欣欣见阜康。”其画学思想不是简单以画史目之,而是儒家士大夫的济世思想。也就是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的是

A.黄宾虹把道德看得极其重要,是因为他一直致力于追求儒家的思想理念,并受到了韩愈、苏轼、欧阳修等人的影响。

B.在保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黄宾虹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广泛涉及古文字、训诂、金石、书画等国学的许多方面。

C.日本人作为占领者,仍然尽力笼络上层人士,黄宾虹八十岁寿辰时,日本人要为其举行祝寿仪式,他坚决拒绝,从此惹上祸端。

D.历尽三个朝代、阅尽人间沧桑的黄宾虹在九十寿辰之际,在画作上题九十自寿诗,表达了一个年长艺术家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赞美、热爱。

2.下列对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宾虹是文道兼顾的典范,在论述中,多次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必然联系,提出“画品之高,根于人品”,这与古人提到的“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不谋而合。

B.黄宾虹不但是杰出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坚强的爱国主义战士,具体表现在他在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北平艺专讲学,对书画进行系统梳理。

C.黄宾虹曾经多次担任美术编辑,先后组织加入画社,担任教授等职,他在艺坛活跃是为了发扬国学,希望人们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D.黄宾虹的北平11年的蛰居是一段艰难而又寂寞的过程,不具备坚韧非凡的品质,定然会在种种阻力和诱惑之下,偏离正道,成不了正果。

3.文章为什么称黄宾虹是“人民艺术家”?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