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张文 人工智能是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张文

人工智能是模拟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统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促进其健康发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两大基础技术平台和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机交互三大通用技术体系,涉及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智能识别、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产业化方向。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溢出带动性强,具有“头雁”效应。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将带来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机器人大规模使用,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和繁杂的作业工作中解放出来,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比如,人工智能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深度融合,促进智慧农业和智能制造业发展,实现产业智能化;人工智能深度嫁接于现代金融、高端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领域,促进智慧服务业发展;等等。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途径,能够极大提升海量数据处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从而促进决策科学化、服务高效化、监管精准化。运用人工智能可以有效破解信息孤岛难题,充分把握公众诉求,精准模拟政策运行,系统防范重大风险,促进决策科学化;可以统筹政务信息资源,优化行政运行流程,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精准满足经济社会主体多元化的诉求,促进服务高效化;可以推进监管系统智慧化建设,整合公共信息资源,即时筛选分析海量数据,自动精准识别风险点,分类分级确立风险系数,促进监管效率提升和监管精准化。

人工智能在极大提升人类生产生活品质和水平的同时,也会引发新问题,带来潜在风险。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生产,引发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劳动力供求结构深刻变化,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可能大幅减少,未能及时转型的劳动者会面临较高的失业风险。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供求结构变化必然导致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可能下降,智能化产业、创新型人才在收入分配中将处于更加有利地位,从而对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性提出新要求。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既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趋势,做到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又要保持高度警醒,预见到人工智能应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一方面,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超前布局,着力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给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的冲击;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加快制度建设,防止技术滥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选自2019年6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抓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

B.人工智能溢出带动性强,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C.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生产,会造成传统产业的劳动者都面临较高的失业风险。

D.只要加快制度建设,就能防止技术滥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B.文章运用例证法,论述了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C.文章第三段运用并列式论证结构,论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

D.文章用辩证的分析,既指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意义,也指出了其引发的新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和扩展,包括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机交互三大通用技术体系。

B.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智能产品普及,将极大提升社会生产生活的品质,使人们享受更多的便利。

C.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供求结构变化会导致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可能减少脑体倒挂的现象。

D.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要未雨绸缪,预见到人工智能应用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加以防范。

 

1.B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我国抓住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错误,主观臆断。原文是“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C项,“会造成传统产业的劳动者都面临较高的失业风险”错误,以偏概全,应为“未能及时转型的劳动者会面临较高的失业风险”。 D项,“只要……就”错误,太过绝对化。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运用并列式论证结构”错误,应该是“运用总分式论证结构”。 故选C。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和扩展,包括……”错误,张冠李戴,“包括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机交互三大通用技术体系”的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体系。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的庙会、元宵的花灯、清明的细雨、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明月、重阳的菊花……这些传统节日的特定文化符号,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请按下面括号中的要求在“________(人或地点)的_________(节日)”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天坛墙根儿小记

①天坛是一座老园林,论辈分,颐和园都无法和它相比。如今,天坛在二环以里,交通方便,游人如织。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坛尚处城外,比较荒僻,四周大多一片农田、菜地或破旧的贫民住所。直到体育馆以及幸福大街的居民区先后建成,一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开到这里,到天坛才方便了些。天坛后来开了一扇东门,周围渐渐热闹起来,荒郊野外的感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打破而成了历史的记忆。

②记得小时候,天坛的外墙有一个豁口,我们一帮孩子常踩着碎砖乱瓦,从这个豁口翻进去。也怪,记不大清进天坛里面玩的事情了,只记得在天坛墙根儿黄昏捉蛐蛐,雨前逮蜻蜓的疯玩情景。那时候,家住打磨厂,过了金鱼池,就到了天坛墙根儿底下了,很近便。

③清代陈宗蕃的《燕都丛考》说:“天坛明永乐十八年建,缭以垣墙,周九里十三步,今仍之。”后来,这一道九里十三步的外墙,被后建起来的单位和民居蚕食了不少。不过,天坛东门这一带的外墙还完整。这一段墙根儿,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紧贴墙根儿,一溜儿逶迤,色彩纷呈。还有一处专卖花卉的小市场,好不热闹,颇似旧书中记载的清末民初时金鱼池一带平民百姓为生计结棚列肆的旧景再现,历史真有着惊人的相似。

④天坛墙根儿内外,据说曾经生长有益母草,颇为引人眼目。清代《宸垣识略》中说:“天坛井泉甘冽,居人取汲焉。又生龙须菜,又益母草,羽士炼膏以售,妇科甚效。”清代《析津日记》里也说:“天坛生龙须邸菜,清明后都人以鬻于市,其茎食之甚脆。”

⑤这都是前朝旧景,天坛井泉和益母草早就没有了。不过,我小时候,天坛有很多马齿苋。马齿苋没有益母草那样高贵,只是老北京普通百姓吃常的一种野菜,想来,因其普通,生命力才更为旺盛,春来春去,一直延续生长,比益母草存活的年头更长一些。

⑥马齿苋老北京人俗称之为长命菜,既可药用,也可食用。益母草须清明前后食之,马齿苋得到夏至这一天吃才有效。因为夏至过后,是北京头人称之为的“恶五月”,天一热,虫害多了起来,疾病也容易多起来。吃马齿苋,可以消病祛灾,保佑长命。这一传统来自民俗与民间,延续了很久。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这时候都要到天坛墙根儿挖这种马齿苋。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闹饥荒的年月,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挖,回家洗洗剁碎了包菜团子吃。

⑦如今,漫说天坛墙根儿找不到一根马齿苋,就是到天坛里面,也找不到了。如今的天坛里面,原来空出的那些黄土地,早都种上了花草,春天是二月兰,夏天是玉簪,秋天种些太阳菊、串红,姹紫嫣红,引人驻足。

⑧很长一段时间,天坛墙根儿被后建的房屋侵占和蚕食,其中最突出的是天坛医院和口腔医院。如今,为了北京中轴线申遗,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或腾退或迁移,还原了当年天坛轩豁的盛景,中间被外面楼房所阻断的地方被打通,天坛的墙根儿终于可以连接起来,几近陈宗蕃先生考察的那样,有着九里十三步的长度了。

⑨人们往往只记着祈年殿清末时曾被大火烧毁的经历,其实,在历史的变迁之中,天坛墙根儿的命运一样跌宕周折,而且,缠裹的周期更长。如果说天坛是一本大书,祈年殿是天坛最为醒目的内容,那么墙根儿则是这本书的封面,或是封面上必不可少的腰封

⑩如今,天坛的墙根儿内修了一条平坦的甬道,成了北京人晨练的好去处。每天清早,都会有好多人,手腕上戴着计步器,在这里跑步或走步。即使雨雪天,也有不懈者在坚持。当初,建天坛的时候,古人是为了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哪里会想到如今可以蔓延出运动健身的新功能。

⑪如今的天坛墙根儿外面,被整修得整整齐齐,曾经琳琅满目的个体户小摊,统统没有了踪影,一切像被吸水纸吸得干干净净。34路、35路、60路、106路好多路公交车,来往奔驰在天坛墙根儿下。每次经过天坛墙根儿或进天坛里面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起这一切,特别是马齿苋。才觉得时间并非是如水一样一去不返,因有过它们的存在,便有了物证一般,让流逝的时间不仅是可以追怀的,也是可以触摸的。

⑫关于天坛墙根儿,还得说一件事。我有一个同窗好友,叫王仁兴。他刻苦好学,却因家庭困难,无法上高中继续读书,早早参加了工作。这让我很替他惋惜。我到过他家。从他家出来后,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我理解了他的选择,更理解了他的心情。

⑬1968年,我去北大荒,两年后,回家探亲,有一天,在壹条龙饭庄的后面,看见他坐在那里剥葱。后来,他靠着刻苦自学,最终从一名店小二成为一位研究中国食品史的学者。最近,他把自己刚刚出版的厚厚的大书《国菜精华》快递给我,顺便告我,他搬到了金鱼池。我心里有些吃惊,也有些不解——房子面积缩小了不少不说,质量也远不如原来的。

⑭他告诉我:“我一直有个夙愿,就是有一天能把家搬到天坛墙根儿来。现在想逛天坛过了马路就是,近便不说,一到晚上,夜深人静,把窗子打开,就能听见天坛里风吹来松柏滔滔的声音,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吗?”

⑮他没有说那是什么感觉。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溜儿逶迤                            逶迤:蜿蜒曲折

B.还原了当年天坛轩豁的盛景            轩豁:高大壮丽

C.蔓延出运动健身的新功能                蔓延:生发

D.我一直有个夙愿                        夙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同窗好友王仁兴这个人物着墨颇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B.第⑨段说:“墙根儿则是这本书的封面,或是封面上必不可少的腰封。”这个比喻说明墙根儿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既增添了内容的历史底蕴和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D.作者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有层次地向读者讲述了儿时的记忆和天坛墙根儿的变迁,行文举重若轻。

3.马齿苋在文中有多处描述,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通过与“益母草”的对比,突出了马齿苋虽普通,但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B.马齿苋也称长命菜,因为它可以消病祛灾,更可为饥荒岁月的人们提供食物。

C.马齿苋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天坛岁月的回忆,表达作者了对天坛的浓郁的感情。

D.如今的天坛没有了马齿苋,如同没有了物证,便无法追怀和触摸逝去的时间。

4.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天坛墙根儿的变迁,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5.第⑨段说:“历史的变迁之中,天坛墙根儿的命运一样跌宕周折”,请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在你的生活周围是否也有类似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事或物,并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查看答案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差序格局”“礼治与法治”问题,请从这两个角度任选其一,结合书中的内容,评价下面的事例。不少于150字。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任选其中的三个小题。

陶渊明“弱龄寄事外”,写出自己年少时就不会逢迎世俗、钻营取巧,这种本性在《归园田居》中是这样表达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在做彭泽令时,挂印去职,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这种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风骨,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写道:(2)“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和《劝学》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师说》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劝学》论证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就像“木受绳则直,(4)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陶渊明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注释:①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40岁的陶渊明为生活所迫,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京口上任,行经曲阿(今江苏丹阳)途中,作此诗。②冥会:暗合。③宛辔:放松缰绳。④通衢,喻仕途。⑤眇眇:渺小。⑥聊且,姑且。⑦班生庐,指隐者居住的地方。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年少钟爱琴书,寄心事外;虽衣食贫乏却怡然自得;表现了清高自守的品格,为后面写自己暂时出仕终将归隐的志趣做了铺垫。

B.“时来苟冥会”四句写诗人把此次出仕看作命运的巧合和人生旅途中的小憩,于是命人准备行装,暂时告别田园,这体现了他顺应自然的天性。

C.后四句叙写诗人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坚守本性,不被现实约束,顺随自然,终将返回田园。这种儒家的处事原则,既有理智,又流露真情。

D.陶诗的语言于平易中见精彩。如“目倦川途异”,一个“异”字便突显了江南山水之胜;对此美景,著一“倦”字,反映了对出仕的厌倦。

2.从“眇眇孤舟逝”到“临水愧游鱼”,描述旅途所见所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条概括这几句诗抒发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