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_________,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_________。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________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_________要张口说出。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B.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C.也许是因为不痛苦、不愤怒,确实是无话可说

D.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言而喻    颠扑不破    盈盈在目    情不自禁

B.不可理喻    颠扑不破    历历在目    身不由己

C.不言而喻    不攻自破    历历在目    情不自禁

D.不可理喻    不攻自破    盈盈在目    身不由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B.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C.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可以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D.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从上文“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可知,作者是痛苦的,故排除AC;而从文章“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可以看出,作者是有话说的,但因为种种原因,不知从何说起,排除B。 故选D。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组,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根据语境“其凶残、下劣便……”,选填“不言而喻”。 第二组,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颠扑不破: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根据语境“无耻谰言都”,填入“不攻自破”。 第三组,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盈盈在目:指美好的形象犹在眼前。根据语境“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填入“历历在目”。 第四组,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身不由己:身体不由自己做主。根据语境“要张口说出”,填入“情不自禁”.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A项,“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语序不当,应是“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 C项,“可以想见”错误,缺少主语,“可以”前应加上“读者”。 D项,“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错误,搭配不当。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送别时唱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微之①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②韩郎③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注)①微之:唐朝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②阿卫:微之的小儿子。③韩郎:微之的爱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乐天与微之当年在长安夜间携手同游,早晨离别时泪水打湿了绢帕,乐天也无心擦拭。

B.颔联对仗工整,其中“三度病”突出自己在漳浦生病之多,“八回秋”则表现好友离世时间之长。

C.颈联“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两句最感人至深,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伤怀。

D.尾联问元稹的后辈们都先后死去了,黄泉渺茫昏暗能知道这些吗,表现出诗人莫大的内心荒凉!

2.通过这首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除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绍逆公孙瓒于界桥,巨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巨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当攻巨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太守贾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绶,拜骑都尉。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遂表太祖为镇东将军,昭迁符节令。

(选自《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B.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C.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D.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盖,古代官吏的官帽服饰和住房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

B.右姓,古代以右为上,故称贵族豪门为“右姓”。

C.羽檄,古代军中紧急的文书。古时征兵、征召的文书,上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D.天子,旧称统治天下的帝王。古代认为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为上天的儿子,称为“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昭有勇有谋。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斩杀了为首的孙伉等人,很好地稳定了巨鹿郡的局势。

B.董昭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他担任魏郡太守时,在贼人中使用离间计,然后趁机发兵征讨,大败贼兵。

C.董昭很有远见。他认为曹操当时虽然弱些,但实在是天下的一位英雄,所以劝告张杨和曹操结交。

D.董昭善于审时度势。他认为杨奉兵马最强而缺乏外部援助,就亲自写信给杨奉,为曹操入朝打通道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绶,拜骑都尉。

(2)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梧桐

阿成

鹤岗的梧桐也有我的文友。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我家里是不行了,我媳妇儿,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能让我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

“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文友的家里有那么多亲戚需要照顾,毕竟是他老婆的娘家人,文学再神圣,可也不能不要家庭和娘家人哪。

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的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选自《阿成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文友对他家里情况的介绍,反映出这些业余作者生存处境的窘迫和创作的艰难。

B.小说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是在老房子中展开的。

C.小说中“我”说那日本人写的报告“写得好”,表现出“我”有崇洋媚外的汉奸心态。

D.小说中写“我”“心中不禁一阵凄凉”,是因为赵尚志牺牲的地方如今少人问津、房子破败。

2.小说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3.小说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全国各地陆续披露整治不规范地名案例。包括海南、陕西、浙江等地的民政部门,都分别公示了一批“大、洋、怪、重”的不规范地名。这些不规范的地名,很多都是住宅小区或者酒店。从名称看,不是崇洋媚外,与“维多利亚”攀关系;就是带有封建色彩,诸如“御府”“皇庭”之类。还有一些则是怪异难懂,如金业观湖大第、丹玺琉泉等,不知所云。

地名是城市符号,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传承历史文化,蕴含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很多时候,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认识是通过一个个地名完成的。可是从那些“贪洋求怪”的地名中,看不出哪怕一星半点的城市个性特色。在一个与欧美国家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中国城市,三步一个“威尼斯”,五步一个“枫丹白露”,不仅显得生搬硬套,毫无意蕴美感,更让人觉得不明所以。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些称不上古都的城市,会有很多地名动辄拿“帝王将相”说事。地名也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风尚,代表着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情感与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里面难道取不出好名字?地名“崇洋媚外”,是对本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的疏离和淡漠,其精神根源,还是文化不自信。而抱着“皇庭”“皇家”之类的封建名号不愿松手,则与现代精神相悖。

(选自2019年6月25日《长江日报》)

材料二:

一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运动在海南、陕西、河北、广东等多个省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不过,我们观察各地的不规范地名清理名单会发现:只要名称中使用了英文和音译英文的,都统统被贴上了“崇洋媚外”的标签,以至于著名连锁酒店维也纳在三亚市的清理中全军覆没。只要是名称中用了皇家、宫殿等描述帝王词汇的,都被认为是“封建色彩”,连西安皇家艺术博物馆也未能幸免。

而这样大范围严要求的清理真的能收到提升文化自信、规范地名的效果吗?恐怕还有待观察。最直接的例子,2014年广电总局曾下发通知,要求在电视节目中规范用语,不能使用NBA、F1甚至GDP等英文缩写词,目的是要维护母语。执行这一通知到现在也五年了,真有人将NBA叫成美国男子职业联赛、把MP3叫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吗?非但没有,反而是越来越多的英文缩写词汇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因为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对外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种文化的交流自然会倒逼出语言的融合。很多现代语种在追溯渊源时,也经常会溯源到两个甚至多个古语种。

说到底,文化自信不是靠限制出来的,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当是对外来文化无所畏惧的。

(选自2019年6月20日“中国经营网”)

材料三:

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是一项行政行为,也是一项具有文化技术含量的工作,必须科学规范地进行。

首先应该本着严格依法、科学认定的原则。结合全国地名普查掌握的基础数据,在梳理国家以及各地地名管理法规、规定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和公布不规范地名认定的政策、法规依据和界定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筛选,经过广泛听证、论证等程序,再确定清理整治对象。同时,要按照“管好增量、整治存量”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严防新增不规范地名。

其次是遵循为民便民、节约资源的原则。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名要做好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对不明显违反地名管理法规规范、当地群众已经习惯、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宜“一刀切”地全部更改,可以结合实际进行适当修补更正,避免资源浪费、给民众生活带来不便等情况。

第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的原则。要实事求是,尊重各地的文化差异,重点清理整治有损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背离公序良俗的不规范地名及其标志物。对确需更名的,在制定更名方案时应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见,并与有关方面协商一致,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选自2019年6月20日《工人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规范地名包括那些崇洋媚外的、带有封建色彩的,或者是怪异难懂的小区名或者酒店名。

B.这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运动和当年广电总局要求电视节目规范用语的结果会是一样的。

C.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应该本着严格依法、科学认定的原则,要经过广泛听证、论证等程序。

D.对那些有损民族尊严、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背离公序良俗的地名必须清理整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名是城市符号,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所以住宅小区或者酒店命名应该蕴含城市个性和特色。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中应该可以取出代表着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情感与认同的地名。

C.只要名称中使用了外文和音译词语的,都统统贴上“崇洋媚外”的标签,这是理所应当的。

D.如果有的地名没有明显违反地名管理法规规范,并且当地群众已经习惯,就可以不用更改。

3.以上材料中,《长江日报》、“中国经营网”和《工人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