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合之间 朱以撒 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合之间

朱以撒

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出门便取一把伞,握在手中,有时走了一个上午,无一滴雨。有时想在空旷地晨跑时安心一点,便握一把伞出去,而雨来了,撑着伞跑,滴滴答答作响,远处的人看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

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文人了。

我从山区回到城市时,有人送了一把伞。之前的十年都是戴斗笠。斗笠简单结实,人头正好顶在正中凹处,如榫入卯,然后以带子系紧于下巴。插秧时节田间会有许多移动的斗笠,时而立起,时而俯身,动感生焉。那时清贫,爱美之心尚有,便有人拿了红油漆来,让我画个五角星,再题上“灵地公社姚坊大队第五生产队某某某”,美观之余又可以防盗。一个人戴上斗笠变得质朴,透着几分土气,只有下放干部才穿戴整齐撑着伞,到这里来检查工作,或者到公社开会。一把伞撑着就是一种身份,像是穿长衫的人,而非一身短打,冒冒失失。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可是伞的主人也有隐忧,总是有人来借伞。借呢?还是不借呢?借的人也是理由充足的,都是比较隆重的场合。但伞借给别人却是另一种心情,也许还回来时已经破了两个洞,或者一条伞骨折了。

很快,斗笠隐退,城市的雨天都是伞。要在一个城市找到一个斗笠并非易事,有人到山区收集一些用过的斗笠,钉于墙上,它们不再实用,成了一种记忆。斗笠不做了,制伞的能力就极大地提升,不仅量多而且技高——只要轻轻按动按钮,砰的一声,蘑菇云打开;收起后一拍,一下子缩回一半,收入包里。每一家的伞都多了,有朋友来,临走时下雨,便可以很慷慨地送他一把,说,不必还啊。如果说以往的手工油纸伞还有收藏的价值,那么机制伞就只有使用的份儿——谁会费时费神去找修理的作坊?昔日持守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朴素作风,是因为经济如一潭死水——新的出不来,只好一直在旧物上下功夫。修补是人类旧日生活的方式之一,就像摔了一个碗,找个懂行的人把它锔起来——这样,你会看到家中都是被修补过的痕迹时,宛如有一种时光停顿的感觉。现在,伞大批量地生产,任你撑着行于雨天,行于盛夏。

到学校上课,见到每位学生都撑着一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伞。如果比较固定,可以凭着伞的颜色在人群中找到她。

影视剧中不时有墓地告别的情节——一个人故去,一群人告别,皆一身黑,手上还有撑开的一把黑伞。黑色使墓地的气氛更为阴晦、紧张。一把黑伞可能没什么效果,许多黑伞聚于一处,就显得凝重。

人如伞——我们会把很有能量的人比喻为伞。一个人有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伞小人少,伞大人多,风来雨往,岂能无伞?“伞”与“散”如此音近,待到伞散了,人也散了,阳光照射进来。

一把伞撑开来有一股大气,收起来又有一缕落寞,开开合合,没有定时,就像一个人,人生无多变数多。

(《光明日报》2017)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撑着伞在雨中奔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雨中奔跑的状态。

B.“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生动地刻画了拥有伞的人的炫耀的心理。

C.文章写学生撑着花伞的场景与影视剧中在墓地告别时撑着黑伞的场景,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年轻学生的青春活力。

D.“一个人有了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批判了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充当不法分子的保护伞的现象。

2.全文以“伞”为描写对象,但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斗笠”,有何用意?

3.作者从“伞”中产生了哪些联想?请简要概括。

 

1.C 2.①文章写了自已在山区时关于斗笠的事情,衬托出打伞者时荣耀,真实地体现了伞在当时“尊贵地位”。②文章写后来进城后有人收集一些斗笠订于墙上的事情,更是写出了伞的普及,伞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陪伴。 3.①在风雨中撑着伞奔跑,给人以风雨无阻的豪迈之感。②伞给人以安全感,使人一身从容。③伞跟社会上有能量的人相似,能给人以保护。④伞时开时合之间,容易使人生出人生多变之感。 【解析】 1.试题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年轻学生时青春活力”错误,选项的解说不当,从文中来看,文章并无对比之意,只是写出了伞的颜色与场合之间的某种关联,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选C项。 2.试题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全文以‘伞’为描写对象,但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斗笠’。有何用意”,这是考查文中次要物象的作用,也是考查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图。题干已经明确说明“伞”是描写对象,那么“斗笠”应为次要物象,故可以从次要物象的角度作答。考生可以找出文中所写的有关斗笠的事情,再看这些事情对“伞”的作用,文章第三段写了“我”在山区时关于斗笠的事情,“一个人戴上斗笠变得质朴,透着几分土气,只有下放干部才穿戴整齐撑着伞,到这里来检查工作,或者到公社开会,一把伞撑着就是一种身份”,此处写斗笠的事情,衬托打伞者的荣耀,体现出伞在当时的地位之尊贵;第二处在第四段,“要在一个城市找到一个斗笠并非易事,有人到山区收集一些用过的斗笠,钉于墙上,它们不再实用,成了一种记忆”,此处写斗笠钉于墙上成为一种记忆,说明伞已经普及,人们已经使用不到斗笠了。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答题。 3.试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从‘伞’中产生了哪些联想”,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圈出作者针对“伞”所发的感慨,如“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文人了”“人如伞——我们会把很有能量的人比喻为伞。一个人有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伞小人少,伞大人多,风来雨往,岂能无伞?‘伞’与‘散’如此音近,待到伞散了,人也散了,阳光照射进来”“一把伞撑开来有一股大气,收起来又有一缕落寞,开开合合,没有定时,就像一个人,人生无多变数多”,找到这些句子之后,再分点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

(摘自“百度百科·中国探月工程”,有改动)

材料二:

中国因成为第一个将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国家而进一步赢得自豪感和威望。通过取得的经验,开展的试验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这将惠及全人类。探月行动可以测试新方法和新材料。月球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能源以及像钛和铀这样的稀土元素。

探月行动的高昂成本和专业知识意味着中国无法独自开展工作。嫦娥四号的合作伙伴包括德国、荷兰、沙特和瑞典。中国人可以自豪,不过所有人都将受益。

(摘编自《南华早报》,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1月3日,一张清晰的月背影像图“刷屏”各大外媒。这是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由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拍摄,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称:“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国家只有中国。中国有望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美国《天文学》杂志指出:“这次登陆是中国太空计划的重大成就,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提供关于未开发的月球区域的新数据库。同时,这项任务将收集独特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早期的太阳系,甚至可能是早期的宇宙。”英国《独立报》也认为:“这次任务将是对月球遥远的另一面的开拓性观察。”

英国《卫报》称:“此次任务的目的是详细测量月球的地形和矿物成分。鉴于着陆地——艾特肯盆地被认为形成于月球历史早期的一次巨大碰撞中,嫦娥四号可能会为月球的形成提供新的线索。”

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国防战略与能力高级分析师马尔科姆·戴维斯看来,“嫦娥四号的成功是值得中国骄傲的,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使命。中国人对太空探索计划充满热情,并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关键部分”。

(摘编自《中国正开辟太空新时代》,人民网2019年1月7日,有改动)

材料四:

近年来,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创新模式大量涌现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日趋显著。

(摘编自《全球太空探索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前瞻网2019年1月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

B.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中国将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C.嫦娥四号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D.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2015年后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趋显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已经发射的“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探测器,还有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都属于无人月球探测阶段。

B.由材料四图表可知,2012年至2017年,全球太空市场规模由3022亿美元增长至3835亿美元,增幅明显。

C.嫦娥四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为中国赢得自豪感和威望,可中国探月行动仍受成本和专业知识的影响无法独自开展工作。

D.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3.四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又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 “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 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 “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突出了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 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 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 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 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 西方倾向于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 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曲子,回答问题。

游园(选段)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①花钿:古代妇女两边的装饰物。②没揣:没料到。③菱花:镜子的代称。④连逗:勾引。⑤彩云:妇女发髻的美称。

1.“袅晴丝”原指春天柳枝上树虫吐出的细丝在空中飘舞,这其中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请你说出使用这三个字的妙处。

2.(皂罗袍)这段曲词历来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情景交融。请你指出其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杜丽娘怎样的复杂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这是纵目洞庭留下的总的印象。

B.“玉鉴琼田”形容月光下洞庭湖皎洁的水面,“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荡一叶扁舟,真似仙境。

C.“肝肺皆冰雪”一句中,词人以“冰雪”自喻,心胸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D.“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尽挹西江”,是说舀尽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

E.这是一首豪放词,笔势雄奇,大气磅礴,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2.“表里俱澄澈”既是上片写景的总结,也与下片的抒情遥相呼应,请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

3.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一匹白绢,波光闪亮;“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以“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人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几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