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生活质量,物质是要摆在第一位的,但不是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_____________,一个腰缠亿万的富翁,一个工薪阶层的成员,谁晚上睡觉更香甜呢?,说不定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毕竟,后者没有那么多值得焦虑的事情,拿钱能买到的快乐,绝对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一旦失去之后,那空虚和苦涩,更不是味。_____________天天鱼翅、顿顿海参,终有吃腻的一天,只有去寻找那种基本与人无争无碍的享受,去体味那既物质、更精神的享受,去创造那种能够品尝得出来的、从心灵到感官的享受, 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是一个崇尚建功立业的时代,地球的另一边,波斯和希腊的战火刚刚熄灭。在东方大陆_______的城池里,对着地图踌躇满志的君王们都在酝酿着新的战役。蓟城的将士们也在厉兵秣马,召公自从驾鹤西去之后,这还是唯一一达数百年来太规模的军事训练,命令的下达由燕昭王完成。
面对四面八方的军事威胁,燕昭王没有退避三含,而是走出都城,迎着秦军到来的方向筑起一座高台。这座所谓的高台相当简陋,但是却展示着顶天立地的刚健风骨,它被后人尊称为黄金台。王者之风,山呼海应,一时之间名将、谋士不远千里闻风而来,_______猛将如云的蓟城经历了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等到山谷里的桃花足足开过二十个轮回,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五国联军政打齐国。这一仗打得酐畅淋漓,以滥竽充数的典故闻名于世的齐湣王_______,齐国的竹子被挖回来种在蓟城之外的山坡上。
燕昭王身后留下了一个完美的纪念碑,但是对于这座古老的城市来说,它可能只是一个逗号。为了制造下一个_______的章节,秦国等了六十年,才趁着赵国大地震的机会起兵攻克邯郸,剑锋再度指向黄金台。历史仿佛画了一个圆圈又回到这里,( )这个年轻王子自以为独辟蹊径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已经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他的敌人不是沉迷于美酒笙歌的齐湣王,而是铁定了心横扫六合的秦始皇。
1.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星罗棋布 济济一堂 一败涂地 感人肺腑
B. 星罗棋布 人才济济 一败涂地 扣人心弦
C. 鳞次栉比 济济一堂 功败垂成 感人肺腑
D. 鳞次栉比 人才济济 功败垂成 扣人心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燕昭王的孙子选择的不是在不远的地方为樊无期和大剑客荆轲筑高台,而是在这里招贤纳士富国强兵。
B. 燕昭王的孙子选择的不仅是在这里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而且是在不远的地方为樊无期和大剑客荆轲筑了高台。
C. 燕昭王的孙子选择了在这里招贤纳士富国强兵,又在不远的地方为樊无期和大剑客荆轲筑了高台。
D. 燕昭王的孙子选择的不是在这里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而是在不远的地方为樊无期和大剑客荆轲筑了高台。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召公自从驾鹤西去之后,这还是数百年来唯一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命令的下达由召公的第三十八代孙——燕昭王完成。
B. 召公自从驾鹤西去之后,这还是唯一一次数百年来大规模的军事训练,下达命令的是召公的第三十八代孙——燕昭王。
C. 自从召公驾鹤西去之后,这还是数百年来唯一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下达命令的是召公的第三十八代孙——燕昭王。
D. 自从召公驾鹤西去之后,这还是唯一一次数百年来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命令的下达由召公的第三十八代孙——燕昭王完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3)《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赠黔南贾使君①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 横戈得句一开颜。
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 秋成梨枣为谁攀。
何时定作风光主, 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可谓年少得志,功成名就。
B.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C.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
D.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
2.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达可传(节选)
吴达可,字安节,宜兴人,尚书俨从孙也。万历五年进士。历知会稽、上高、丰城,并有声。选授御史。疏请御经筵勤学,时与大臣台谏面议政务,报闻。大学士赵志皋久疾乞休,未得请。达可力言志皋衰庸,宜罢,不纳。二十八年正月请因始和布令,举皇长子册立冠婚礼,简辅臣补台谏,撤矿税中使,不报。视盐长芦。岁侵,绘上饥民十四图,力请振贷。税使马堂、张日华议加盐税,奸商妄称嘉靖中大同用兵贷其赀三万六千金,请于盐课补给,户部许之。达可皆抗争,事得已。改按江西。税使潘相殴折辅国将军谋圮肢,并系宗人宗达,诬以劫课,劾上饶知县李鸿主使。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同官汤兆京亦极论相罪,且言辽东高淮、陕西梁永、山东陈增、广东李凤、云南杨荣皆元恶,为民害,不可一日留。皆弗听。鸿,吴人,大学士申时行之婿。万历十六年举北闱乡试,为吏部郎中高桂所攻。后七年成进士。至是,抗相,以强直称。相又请开广信铜塘山,采取大木,凿泰和斌姥山石膏,达可复极谏不可,阁臣亦争之,乃寝。还掌河南道事。佐温纯大计京官。寻陈新政要机,痛规首辅沈一贯。疏留中。擢太仆少卿,再迁南京太仆卿。召改光禄,进通政使。镇抚史晋以罪罢,妄投封章诋朝贵。达可封其疏而劾之,晋寻得罪。奏请正疏式、屏谗邪,重驳正,惩奸完数事,帝嘉纳焉。寻上疏乞休去。卒,赠右副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B.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C.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D.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B.大学士,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等。大学士中居首者,称首辅,其权最大。
C.乡试,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在京城考试,每三年一次,均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D.留中,文中指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还可指留在朝中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达可深谋远虑,直言进谏。他考虑到国家的未来和稳定,劝说皇上积极参加经筵,册立太子,撤去矿税中使等。
B.吴达可心系百姓,造福一方。他做过多地知县,并且都留下了美好的名声;在长芦为救济灾民尽到了责任。
C.吴达可忠心耿耿,心怀国家。他规劝首辅沈一贯,阻止了史晋诋毁朝廷贵胄,并弹劾他,退休离任前还不忘进言。
D.吴达可坚守原则,不畏权势。税使马堂等增加盐税的提议和潘相的诬告及采木凿石等行为都因为他的上书劝谏而得以止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盐长芦。岁侵,绘上饥民十四图,力请振贷。
(2)达可复极谏不可,阁臣亦争之,乃寝。还掌河南道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合之间
朱以撒
每年的农历六月七月,时晴时雨,出门便取一把伞,握在手中,有时走了一个上午,无一滴雨。有时想在空旷地晨跑时安心一点,便握一把伞出去,而雨来了,撑着伞跑,滴滴答答作响,远处的人看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这样跑起来的效果会更好,来自风雨的阻力,使人付出的力量更大,要努力向前,又要保持平衡,更有一种因风雨而生的豪情。
人在伞下有一种安全感,薄薄的一层伞布,或者伞纸,可以使人一身干爽,更使人一身从容,像个斯文人了。
我从山区回到城市时,有人送了一把伞。之前的十年都是戴斗笠。斗笠简单结实,人头正好顶在正中凹处,如榫入卯,然后以带子系紧于下巴。插秧时节田间会有许多移动的斗笠,时而立起,时而俯身,动感生焉。那时清贫,爱美之心尚有,便有人拿了红油漆来,让我画个五角星,再题上“灵地公社姚坊大队第五生产队某某某”,美观之余又可以防盗。一个人戴上斗笠变得质朴,透着几分土气,只有下放干部才穿戴整齐撑着伞,到这里来检查工作,或者到公社开会。一把伞撑着就是一种身份,像是穿长衫的人,而非一身短打,冒冒失失。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可是伞的主人也有隐忧,总是有人来借伞。借呢?还是不借呢?借的人也是理由充足的,都是比较隆重的场合。但伞借给别人却是另一种心情,也许还回来时已经破了两个洞,或者一条伞骨折了。
很快,斗笠隐退,城市的雨天都是伞。要在一个城市找到一个斗笠并非易事,有人到山区收集一些用过的斗笠,钉于墙上,它们不再实用,成了一种记忆。斗笠不做了,制伞的能力就极大地提升,不仅量多而且技高——只要轻轻按动按钮,砰的一声,蘑菇云打开;收起后一拍,一下子缩回一半,收入包里。每一家的伞都多了,有朋友来,临走时下雨,便可以很慷慨地送他一把,说,不必还啊。如果说以往的手工油纸伞还有收藏的价值,那么机制伞就只有使用的份儿——谁会费时费神去找修理的作坊?昔日持守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朴素作风,是因为经济如一潭死水——新的出不来,只好一直在旧物上下功夫。修补是人类旧日生活的方式之一,就像摔了一个碗,找个懂行的人把它锔起来——这样,你会看到家中都是被修补过的痕迹时,宛如有一种时光停顿的感觉。现在,伞大批量地生产,任你撑着行于雨天,行于盛夏。
到学校上课,见到每位学生都撑着一把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伞。如果比较固定,可以凭着伞的颜色在人群中找到她。
影视剧中不时有墓地告别的情节——一个人故去,一群人告别,皆一身黑,手上还有撑开的一把黑伞。黑色使墓地的气氛更为阴晦、紧张。一把黑伞可能没什么效果,许多黑伞聚于一处,就显得凝重。
人如伞——我们会把很有能量的人比喻为伞。一个人有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伞小人少,伞大人多,风来雨往,岂能无伞?“伞”与“散”如此音近,待到伞散了,人也散了,阳光照射进来。
一把伞撑开来有一股大气,收起来又有一缕落寞,开开合合,没有定时,就像一个人,人生无多变数多。
(《光明日报》2017)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撑着伞在雨中奔跑犹如一朵黑蘑菇在移动,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雨中奔跑的状态。
B.“一个人有一把伞了,就想着,怎么还不下雨,最好天天下雨,撑着伞到村头村尾走几趟”生动地刻画了拥有伞的人的炫耀的心理。
C.文章写学生撑着花伞的场景与影视剧中在墓地告别时撑着黑伞的场景,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年轻学生的青春活力。
D.“一个人有了牢狱之灾。由于有一把伞庇护他,使人奈何不得”批判了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充当不法分子的保护伞的现象。
2.全文以“伞”为描写对象,但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斗笠”,有何用意?
3.作者从“伞”中产生了哪些联想?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