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在歌唱 周玉明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在歌唱

周玉明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周小燕使欧洲乐坛为“中国之莺”所倾倒。

回国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 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数次作为国家文化使者被派到苏联、波兰、南斯拉夫、印度等国访问,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

对歌剧艺术精益求精的周小燕更懂得:要培养高雅艺术的知音,必须从学生抓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小燕培养了很多声乐人才:张建一、廖昌永、魏松、万山红、王歌群、郭森等。他们以自己的艺术实力,在国内外的声乐比赛及歌剧演出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常人很难想象周小燕为普及高雅音乐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很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培养。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教学音乐会”。每到一地,她便开展“形象化教学”,同时为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上课:现场教学、现场解决问题。遇到一些好苗子,一两次课“喂不饱”的,就带回上海继续培养。每到一处,周小燕就播下一路种子,她的师品、艺品和人品也在当地留下了佳话。

1998年岁末,周小燕亲率11个弟子赴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三场普及歌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演出晚会上,82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亲自主持,她用通俗、生动、诙谐的言语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外歌剧和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演唱风格。周小燕朴实、高雅的讲授风格感染了观众,经她点拨,高校师生们品味到了高雅音乐的醉人之处。

在两次公开教学中,有二十多位宁波大学的教师上台接受周小燕的指导。周小燕善于抓住每个歌唱者最关键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运气、换气、发声。在她的指导下,在短短几分钟里,演唱者就由紧张到放松,原本干涩的声音变得干净漂亮起来。目睹此景,台上台下顿时喧哗了。

“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周小燕充满活力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心,使对歌剧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为什么难以领会到歌剧之美。娇小瘦弱的大师用她的真诚、热忱,奋力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周小燕永远是一脸灿烂笑容,她爱说一句话:“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的幸运在于,她执着追求的艺术理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她创造出了骄人的文化业绩,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世纪30年代,周小燕到法国留学,凭借其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在欧洲备受关注。但她拒绝了法国方面的挽留,于1947年回国,“用美妙的歌声唱破了黎明前最黑暗的夜”。周小燕的一句话曾引起满堂喝彩:“虽然现在我已经90多岁了,但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才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中国青年报》)

②“我是幸运的。”周小燕先生经常说这句话。尤其是当各种名誉降临时。她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而认为只是自己这一生比较幸运而已。

(赵兰英《幸福跟随着周小燕》)

③十年文革是周小燕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在这十年里她不能开口歌唱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但是对声乐事业的热爱却支撑着她一直坚持和抵抗,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就是她文革期间培养的学生。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年轻的周小燕能用英、法等多国原文演唱欧洲经典歌曲,她的典雅、端庄、清丽深深打动了观众,这是她被誉为“中国之莺”的重要原因。

B.周小燕回国以后,努力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特点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坚持演唱中国曲目,就是希望成为西方人眼中更美的“中国之莺”。

C.周小燕技艺精湛,对艺术精益求精,致力于声乐人才的培养和高雅艺术的普及。在声乐艺术道路上,她用心歌唱,幸福歌唱,永在歌唱。

D.周小燕十分爱才,常利用假期带领优秀学生到外地演出和讲学。在浙江的演出中,她学生的演唱,拉近了当地高校学子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E.“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爱说的这句话不仅表现了她的谦虚、乐观、豁达,也折射出她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

2.文中说“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周小燕为什么能创造“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CE 2.①对祖国饱含深沉的爱,将自己的声乐艺术实践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②开拓创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风格有机结合的新途径。③对理想执着追求,永不停息。④对艺术精益求精,用心歌唱,付出的心血和辛苦高于常人。⑤音色华丽,气质高雅,演技圆熟。⑥注重声乐人才的培养和高雅音乐的普及。⑦乐观豁达,淡泊名利,逆境不屈,师品高尚。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A项,“年轻的周小燕能用英、法等多国原文演唱欧洲经典歌曲,她的典雅、端庄、清丽深深打动了观众,这是她被誉为“中国之莺”的重要原因”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可知,题干原因分析概括不全面。 B项,“就是希望成为西方人眼中更美的‘中国之莺’”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回国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可知,周小燕这样做的目的不符合材料意思。 D项,“她学生的演唱,拉近了当地高校学子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与与文无据,表述错误。 故选CE。 2.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结合文本简析文中说“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周小燕为什么能创造“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根据文本“20世纪30年代,周小燕到法国留学,凭借其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在欧洲备受关注。但她拒绝了法国方面的挽留,于1947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可以概括出:①她对祖国饱含深沉的爱,将自己的声乐艺术实践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根据文本“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可以概括出:②她开拓创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风格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根据文本“虽然现在我已经90多岁了,但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才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可以概括出:③她对理想执着追求,永不停息;根据文本“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可以概括出:④她对艺术精益求精,用心歌唱,付出的心血和辛苦高于常人;根据文本“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可以概括出:⑤她音色华丽,气质高雅,演技圆熟;根据文本“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很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培养。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可以概括出:⑥她注重声乐人才的培养和高雅音乐的普及;根据文本“十年文革是周小燕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在这十年里她不能开口歌唱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但是对声乐事业的热爱却支撑着她一直坚持和抵抗,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就是她文革期间培养的学生”可以概括出:⑦她乐观豁达,淡泊名利,逆境不屈,师品高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面对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市和乡村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 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一种具体而复杂的行动过程,需要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原则作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抽象化、单一化。漠视城市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

B.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

C.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

D.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人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B.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

C.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

D.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B.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性推进。

C.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D.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遇见阳光雨露,遇见冬雪彩虹;我们也遇见微笑,遇见温情……每一刻,都有美好的遇见。你的生活中,有过怎样的遇见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请以“最美的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写出真情实感,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有思考,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补写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烟笼、寒山日暮的__________(季节)景色,抒发了__________的情感。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词结尾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                惑:糊涂

B.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不及

C.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思慕的对象或理想

D.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同“缭”,盘绕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穷山之而后止

A.而不知其所 B.苍然暮色,自而至

C.扣舷而 D.方其破荆州,江陵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巫医乐师百工        ②此非曹孟德诗乎

B.皆出于此乎            声呜呜然

C.①则群聚笑之            ②抱明月长终

D.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凌万顷之茫然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多角度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从反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

B.作者挖出了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即“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腐朽思想,指出其选择实在是糊涂。

C.乙文选段“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句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把箫声的低沉哀婉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

D.乙文选段中,作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情景是他想象中的古战场的情景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7.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西 方 有 木 焉 名 曰 射 干 茎 长 四 寸 生 于 高 山 之 上 而 临 百 仞 之 渊 木 茎 非 能 长 也 所 立 者 然 也《荀子·劝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