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一条鸿沟,跨不过去叫做挫折,跨过去了叫做成长。这一跨越从来不是小打小闹、简简单单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靠什么来跨越这道鸿沟,打造属于自己的亮丽风景线?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仿照下面的段落示例,从下面两幅图中任选一幅,为其配上合适的画外音。要求:句式一致,字数大致相等,语言连贯得体生动形象。
画外音示例:
为了庄稼而来
想让桌上摆满可口的饭菜
付出了四季的时光
化作一粒粒饱满的粮食
虽然是一方普通的土地
但是中国有我
就有充实的粮仓
(1)(2)
下面是某小区一则启事的片段,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早已出钱将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由0-3岁扩大到0-6岁,你府中如果有0-6岁的小孩,务必带他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垂询,免费享受相应的服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能重复利用,让每一次太空发射任务都显得特别昂贵。于是,很多人就在想:能不能在建造基础设施时就做到 ,可以无限次循环使用,既降低太空发射任务的成本,又让上天成为一件寻常之事呢?于是,太空电梯的构想 。最早提出太空电梯构想的是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据说他在一次观赏埃菲尔铁塔的时候,受到其高耸姿态的启发:如果把铁塔盖到35800公里的高度,那我们上天直接用爬的不就可以了?于是,他提出可以在太空中建设一个城堡,( )自此之后,关于太空电梯的建设方案 。但无论哪种方案,都离不开NASA提出的太空电梯的四大部分:地球基站、缆绳、升降机和平衡锤。
在很多构想中,把基站建在大洋中成为首选方案。而如何在深水之中建筑一个巨大而稳固的电梯基站,自然也需要科学家们 了。但相比基站建设,电梯的缆绳则困难得多。即使是最结实的钢材,在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位于底部的材料也会巨大地禁受不住压力,是必然会发生的折断事情。因此,必须要找到一种材料,既坚硬又轻便,这样底部承受的压力就没那么大。未来解决了缆绳的材质问题之后,还需要面对动力的问题。如果基站、缆绳材质、动力这“三大件”能够得到解决,关于太空天梯的制造也就基本上扫清了大部分的障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劳永逸 应运而生 层出不穷 绞尽脑汁
B.一劳永逸 呼之欲出 屡见不鲜 处心积虑
C.一了百了 应运而生 屡见不鲜 绞尽脑汁
D.一了百了 呼之欲出 层出不穷 处心积虑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利用缆绳和地面连接起来,所以能从地球上运送人员、物资什么的。
B.利用缆绳从地球上运送人员、物资什么的,从而可以和地面连接起来。
C.然后利用缆绳和地面连接起来,从而可以从地球上运送人员、物资什么的。
D.实现从地球上运送人员、物资什么等的梦想,从而利用缆绳和地面连接起来。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是最结实的钢材,在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位于底部的材料也不可能会禁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必然会发生折断的事情。
B.即使是最结实的钢材,在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位于底部的材料也会禁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是必然会发生的折断事情。
C.即便是最结实的钢材,在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位于底部的材料也难以巨大地承受不住压力,折断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D.即便是最结实的钢材,在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位于底部的材料也会禁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折断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先用“ __________”描写女子在未见到心上人时的伤心的样子,接着用“_______”描绘出女子时隔多日以后终于见到心上人时的开心样子。
(2)屈原的《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现状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雨 中
陈与义①
北客霜侵鬓,南州雨送年。
未闻兵革定,从使②岁时迁。
古泽生春霭③,高空落暮鸢④。
山川含万古,郁郁在樽前。
[注]①靖康年间,金兵攻入宋都汴京,北宋灭亡,陈与义南渡避难。此诗作于南渡避难时。②从使:即使。③霭:云雾。④鸢:鸟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写客居南方的诗人双鬓发白,眼前这一场雨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B.第二联抒发感叹,诗人因为没有听到战争平息的消息,觉得自己度日如年。
C.第三联写古老的湖泽上蒙上了层层云雾,傍晚时分,空中的飞鸟下落归巢。
D.本诗用词贴切准确,如首联用“送”表岁月不居,颈联用“生”状霭自下而上。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