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杏帘在望① 林黛玉(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②,在望有山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杏帘在望

林黛玉(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一处景点“杏帘在望”所作的诗,元妃认为是宝玉所作四首中最好的。②“杏帘”句:从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一诗中“红杏梢头挂酒旗”化用而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招,说帘飘如招手。③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出句用典,传达出春风中红杏梢头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对句自然引出山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

B. 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香,好像在预告丰收的年成。颈联描绘了这片理想的乐土远远望去幸福而安谧的景象。

C. 尾联借景抒情,以“颂圣”结束全诗,流露出对没有饥荒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也体现了应制诗粉饰现实的一面。

D. 全诗点面结合,笔法细腻,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农庄生活气象。

2.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哪种手法?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C 2.名词排列/意象叠加/列锦的组句手法。本诗颔联上句由“菱”“荇”“鹅儿”“水”四个名词(意象)排列组成,下句由“桑”“榆”“燕子”“梁”四个名词(意象)排列组成。鹅儿在长着菱角和荇菜的水面上嬉戏,燕子飞越桑榆之间,取树枝在梁上筑巢,描绘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庄图。 【解析】 1.试题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C项,“尾联借景抒情”错误,尾联无景物描写,抒情方式应是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故选C。 2.试题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形成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颔联”很明显全是名词,说了九种事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天净沙·秋思》。我们把诗歌中堆砌名词意象的方法叫做名词排列或意象叠加或列锦。所谓列锦,即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鹅儿在长满莲藕和水草的水中自由嬉戏,房前屋后桑榆成荫的人家里,燕子在房梁上呢喃。虽然没有用动词在景物名词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但并不影响诗句的自然流畅,而且还拓展了诗句的表意空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

请问宝钗为什么要审问黛玉?

 

查看答案

   坠儿只得往前凑。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她的手抓住……口内骂道:“要这爪子做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大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

请问晴雯为什么骂坠儿?后来怎样了?这件事可以看出晴雯怎样的性格?

 

查看答案

《红楼梦》中“你从此刻都改了罢!”这句是谁说的?指的事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 的腰还壮哩! ”

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话?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查看答案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