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以诗和歌,_____ ,将袁枚和支教老师、大山里的孩子们融进一个共同的生命空间。虽然________,甚至匮乏,但他们仍旧可以如牡丹般灿烂开放。这位支教老师,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山里的孩子们,_______。而有了传统文化的滋养,每一个人都可以平凡而卓越!

 

①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②孩子们此刻拥有的不多 ③用悠久的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的未来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第一处,前面说“以诗和歌”,指出“诗”和“歌”的结合,后面说“将袁枚和支教老师、大山里的孩子们融进一个共同的生命空间”,从“融进……空间”可知,此处应是说“诗词与音乐的结合”。第二处,后面说“甚至匮乏”,“甚至”表示递进,是在前一句的基础上的递进,“匮乏”意思是“贫乏”,可见前面应是说“很少”,再根据后面的“他们”可以推知此处应是说这些孩子此刻拥有的不多。第三处,后面说“而有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可见前面应是辍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滋养,再结合前面“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山里的孩子们”这句话的句式,从句式整齐的角度可知,此处也应该使用“用……滋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未雨绸缪、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2.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AI(人工智能)”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B.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我国积极参加的最重要区域经济合作论坛之一。

C.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筑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D.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苏洵在《六国论》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逼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事

陈与义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注)①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帝被俘,高宗南迁,以及公卿士大夫窜亡等。②左衽,前襟向左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袭扰,致使神州陆沉,社会动乱,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

B.二、三两联紧扣题面“感”字从国家方面展开议论,用“危”“故”“断”“移”等字眼,写出了对故国倾覆的感慨。

C.四,五两联写自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纾解国难,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分担君忧,流露出命运如此,为之奈何的慨叹。

D.诗的最后两句以景语作结,经历战乱,故园残破,而菊花不解人意,依旧在漫山遍野开放,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

2.有人认为此诗“逼近杜甫”,纪昀也谓这首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请你结合全诗,说说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引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頠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无所造请左右近臣,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D.宦官,古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C.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萧引不附权贵,受到陷害。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勾结起来陷害萧引,导致萧引被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利军

表妹结婚,我开车带着表弟.从上海赶回泗阳参加婚礼。

路过蒋坝已日近午时,厨师表弟职业病犯了,说,去年在电视里看到,蒋坝在搞什么百船宴,看看吧。

边走边看风景,一下子就到了湖边,车无法通行了。这时,肚子咕咕起了反应。

湖边只有孤零零的两三户人家。一个老汉正在院外一小块水泥地上翻晒着泥鳅。老汉红红的脸庞,宽松的大腰裤,对襟褂子纽扣不扣,露出黑红的胸膛,一看,就是个每天干活,并且喜欢喝两口的人。

“老人家,我们想找个地方吃中饭,哪里比较近?”

他抬头望我们一眼:“很远呢,十几里地!走,到我家吃去!”

看来,老汉家在搞渔家乐。跟着老汉下了大堤,堤下就是他的家。洪泽湖的水拍岸弄潮,几只湖鸭呱呱叫着,碧绿的水草婀娜摇曳。

老伴在厨房烧饭,老汉说:“来人了,烧菜吃饭!”

老伴瘦瘦高高的个,一脸黝黑,她手扶门框,伸出头来问:“想吃什么?”

“烧个鱼吧,随便什么鱼。”我说。湖水煮湖鱼,原汁原味。况且,靠湖吃湖,也不会贵到哪里去吧?

没个规整的餐厅,也没像样的厨房,更没有服务员,这饭钱他们会怎么收?两个老人看起来淳朴,倒不像会宰人的样子。

不一会儿,四个菜端上来,老汉和我们一起坐了下来。

“大妈一起来吧?”我们邀请。

大妈摆手。也许,怕账不好算吧?我们也就没再强求。

“你喝酒吧?”老汉忽然想起什么,问我。

“不喝,要开车。”我摆手。

老汉说:“男人到湖边哪有不喝酒的?’’冲表弟噘噘嘴,“你喝,让这个小青年开车!”

老汉到屋里拿出一瓶貌似比较高档的原装酒,啪地打开,倒在两个玻璃杯子里,示意我端一杯。我心一紧,这瓶酒也要算在我们头上了!只好硬着头皮端过杯子。青椒炒小虾,红烧鲢鱼,炒小藕,水芹菜炒干子,都是我爱吃的菜。估计菜一百块钱,酒就算两百块吧,三百块应该够了,放大点,总不会超过五百吧?我刚准备示意表弟去结账,见门口有个人影闪了一下,老汉大声说:“大砍刀,进来吧!”

门外就进来一个粗壮的矮脚汉子,方头方脸,真像一把砍刀,我看着就发憷。大砍刀搓着手,嘿嘿地笑:“四爷,要帮忙吗?”我心里一惊,这下怕是碰着孙二娘的馒头店了,明早我和表弟就成包子馅,表妹的婚礼看来是参加不了了!“没啥,就两个人,你四娘就能搞定!”老汉自信地说。我心里暗暗叫苦,被宰几百块钱和失去生命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呀!

我递个眼色给表弟,示意他瞅准机会打110报警,他个傻蛋却以为我要他去拍湖景,屁颠屁颠地拿着手机去拍照了。我心里凉了半截,恨由心生,都怪他要看什么百船宴,这下好,把小命都搭上了!

表弟照一会儿湖景,回头看我有些坐立不安的样子,就掏钱去结账。

“怎么能收钱呢?!”老汉啪地把筷子拍在桌上。

当然不要钱!要命!我从头凉到脚后跟。

这荒天野地的湖边,搞两条人命真是分分钟的事情,原先两个老人对付我们可能有些吃力,这下来个大砍刀做帮手,如果菜里下了蒙汗药,酒里做点手脚……我的头真的晕了,眼前出现幻觉。“你这不是骂人吗?请还请不到呢!”老汉一脸不高兴。

“就是!”大砍刀一脸讨好,连声说,“这湖边,十天半月的难得来个人,晚上到俺家再喝几盅!”

门口,不知何时,聚了四五个女人和孩子,拘谨地朝这边望。这可不是幻觉,我悄悄伸手掐了一下大腿。

“湖里人家来客,添双筷子加个碗,收钱?湖里人做不出来!”老汉有些不屑,老伴也附和着说,“就是的!”

大砍刀嘿嘿地笑,手不知道朝什么地方放,女人和孩子们不再拘谨,也呵呵地笑。

告别渔翁夫妇,表弟开着车,转脸看我一眼,疑惑地问:“表哥,空调打够低了,你脑门上怎么都是汗哪?”

“好好开你的车!”我擦着汗,问他,“下次再来的话,你还能找到这里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围绕“我”和表弟在渔家吃饭这一事件,按照寻餐厅、到老汉家吃饭、结账的情节依次推进。

B.“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的口吻叙事,加人大量心理描写,有利于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C.“我”递眼色给表弟,示意他瞅准机会报警,他却拍照去了,这一情节让故事再生波澜,气氛愈加紧张。

D.小说结尾处,“我’’问表弟“你还能找到这里吗”,说明“我”对此次遭遇仍心有余悸,不愿意再到这里来。

2.小说善于借助“误会”推动人物内心矛盾的发展,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大砍刀”在小说中着墨不多,可以删掉,使叙事更简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