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
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2018年2月,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018年5月,习近平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索?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以“青春为何,青春何为”为主题的班会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微公益”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以诗和歌,①_____ ,将袁枚和支教老师、大山里的孩子们融进一个共同的生命空间。虽然②________,甚至匮乏,但他们仍旧可以如牡丹般灿烂开放。这位支教老师,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山里的孩子们,③_______。而有了传统文化的滋养,每一个人都可以平凡而卓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未雨绸缪、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2.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AI(人工智能)”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B.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我国积极参加的最重要区域经济合作论坛之一。
C.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筑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D.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苏洵在《六国论》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逼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事①
陈与义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②,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注)①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帝被俘,高宗南迁,以及公卿士大夫窜亡等。②左衽,前襟向左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袭扰,致使神州陆沉,社会动乱,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
B.二、三两联紧扣题面“感”字从国家方面展开议论,用“危”“故”“断”“移”等字眼,写出了对故国倾覆的感慨。
C.四,五两联写自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纾解国难,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分担君忧,流露出命运如此,为之奈何的慨叹。
D.诗的最后两句以景语作结,经历战乱,故园残破,而菊花不解人意,依旧在漫山遍野开放,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
2.有人认为此诗“逼近杜甫”,纪昀也谓这首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请你结合全诗,说说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诗有哪些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