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谎言之境 (以色列)埃德加•凯里特 罗比第一次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谎言之境

(以色列)埃德加•凯里特

罗比第一次撒谎是在七岁那年。

当时,妈妈让他帮自己去买包香烟。但罗比却给自己买了个冰激凌,并把找的零钱藏到了他家楼下花园里一块白色的大石头下。回来后罗比撒谎说:有个红头发、缺了颗门牙的男孩在街上打了他,抢走了钱。他妈相信了。从此以后,罗比撒谎上了瘾。这些谎言各种各样、无奇不有;缺胳膊断腿的、生病的、杀人的、偷东西的。他随口编出,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遇到它们。

整件事是从一个梦开始的。梦里,母子俩坐在一块草席上,四周一片白色世界,只有一台泡泡糖自助机立在旁边。只要往机器投币口投入硬币,转动把手,就会出来一粒泡泡糖。他妈说,她在阴间实在呆不下去了,什么也没有:“你得给我买粒泡泡糖。”罗比手忙脚乱在衣服口袋翻找了一通,但一无所获。“我一点钱也没有,妈。”

“那块石头底下,你找了吗?”他妈紧紧抓着他的手说。

然后,罗比就醒了。那天是周六凌晨五点,外面一片漆黑,但他还是驾车去了儿时所住的地方。他们搬走已有二十年了,奇怪的是,那块石头还在这里。罗比搬开石头,没有硬币,只见一个西柚大小的地洞,往外透着亮光。

罗比把整条胳膊都伸进了洞里,摸到冷冰冰的金属,感觉像是个把手——泡泡糖自助机的把手。罗比使劲转了一下,他就出现在了这里。

“这里”跟他的梦境一模一样:无边无际的白色、一台泡泡糖自助机和一个相貌丑陋的红头发小鬼。小鬼恨恨地踢了他小腿一脚。罗比随之跪倒在地,痛得浑身乱扭。“你是谁?”“我?”那小鬼坏笑着回答,“我是你撒的第一个谎啊。”这一笑,让罗比发现那小鬼缺了颗门牙。

罗比挣扎着站了起来,红头发小鬼早已不见。罗比仔细打量了一番那台泡泡糖自助机。他手忙脚乱地从衣服口袋翻找零钱,但猛地记起,那小鬼抢走了自己的钱包。

罗比茫无目的地往前走去。走了一会,他看到一条德国牧羊犬站在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头身边。那老头装了只玻璃义眼,没有双臂。那条狗吃力地用两条前腿拖着瘫痪的后半身,向他挪过来。罗比一眼就认出来,它正是自己的谎话中被车撞了的那条狗。但那个骨瘦如柴的老头,罗比不知道他是谁。

“我叫伊戈尔。”老头道,用钩状义肢拍了拍罗比的肩膀。“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我是别人的谎话。”罗比真希望当初撒谎时,自己没有说得那么残忍。那样的话,那条狗就能少受一点痛苦了。

罗比再也没回过那个地洞,但他仍然继续撒谎,但这些谎话里没人伤害谁,也没人残废或死于癌症。有天上午,他无意间听到会计部的娜塔莎对领导说,她叔叔伊戈尔心脏病发作了,她要请假去看他;她叔叔没了老伴,又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臂。

领导立刻准了娜塔莎的假。罗比跟随她下了楼,来到她的车子前。

“你的谎话——刚才——说的那个,”罗比结结巴巴地回答,“我认识他。”

“你跟了我一路,就是为了指责我?”

“不,”罗比回答,“我不是要指责你,我也经常撒谎。不过,你说的那个伊戈尔,我见过。请恕我实话实说,你对他太残忍了。”

“你能让开吗?”娜塔莎冷冷地打断他。

“我知道我的话荒唐,但我能证明给你看,”罗比继续说,“你以前肯定编了个什么故事,说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对吧?”

娜塔莎一怔:“你怎么知道?”

“要是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带你去见他。”

他们来到那个花园。罗比搬开那块石头,把整条胳膊伸进地洞里,伸出另一只胳膊,说:“抓紧我的手,我要转动把手了。”

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伊戈尔。伊戈尔面色蜡黄,冷汗淋漓。娜塔莎哭了起来,向他请求原谅。这个伊戈尔不仅是她编的谎话,还是她的叔叔。不过,伊戈尔安慰说,她不用感到愧疚,因为比起火车相撞、持枪抢劫,这次的心脏病算不了什么。回到泡泡糖自助机那里,罗比投进一枚硬币,然后抓住娜塔莎的手,转动把手。

一回到花园,娜塔莎发现自己手里拽着一个金色心形小饰物。“你知道吗?”她说,“我本来要跟朋友去西奈玩几天的。但我不打算去了。我想明天回来照顾伊戈尔,你愿意跟我一起吗?”

罗比点了点头,但知道自己要想跟娜塔莎一起来的话,又得向公司撒谎了。他不确定这次该编个什么谎言,只知道应该编个充满鲜花和阳光的快乐谎言。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作品用形象的语言、奇特的情节、精巧的构思,讲述了关于谎言的故事,文末给谎言以“鲜花”“阳光”“快乐”这样的修饰,表现出了人性之美。

B.从第一次撒谎起,罗比就对此上了瘾,直到娜塔莎邀请他一起照顾伊戈尔时,仍没改掉这一毛病。他认为只要是出于善意就可以编造谎言。

C.在地洞里,当罗比准备掏钱为妈妈买泡泡糖时,被相貌丑陋、缺了门牙的红发小鬼踢倒在地,又被抢了钱包,这个情节照应了他第一次撒谎的内容。

D.一些特定事物,如梦境和地洞里的景象、泡泡糖自助机、那块石头等的反复出现,使梦境和现实有机结合,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2.从文中看,罗比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这篇小说后面的娜塔莎的情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B 2.①意识到谎言成真。自己编造的惨状都成为现实。②深受撒谎之害。罗比被打被抢。③本人具有侧隐之心。罗比看到惨状后悔。④看到别人的谎言还在继续,促使他去帮助这些编造谎言的人,实现从“小我”向“大我”转变。 3.①从主旨上看,紧扣文题“谎言之境”,说明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有助于表现主旨。②从结构上看,使前文有关伊戈尔的情节有了着落,情节更加完整。③从人物形象上看,有助于表现人性善良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他认为只要是出于善意就可以编造谎言”错误。这时,罗比的思想已经转变了,他意识到谎言的危害。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小说中罗比的转变原因,从文中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情节:“小鬼恨恨地踢了他小腿一脚。罗比随之跪倒在地,痛得浑身乱扭”概括出“意识到谎言成真”“深受撒谎之害”;“罗比真希望当初撒谎时,自己没有说得那么残忍。那样的话,那条狗就能少受一点痛苦了 “只知道应该编个充满鲜花和阳光的快乐谎言” ”概括出“本人具有侧隐之心”;“我不是要指责你,我也经常撒谎。不过,你说的那个伊戈尔,我见过。请恕我实话实说,你对他太残忍了”概括出“帮助这些编造谎言的人”。 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娜塔莎的情节在小说结尾部分,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分析可知,伊戈尔看到娜塔莎还在继续说谎,促使他去帮助编造谎言的人,表现伊戈尔人性善良的一面,实现从“小我”向“大我”转变。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 2020 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的四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D.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B.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C.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D.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真正自由的劳动将构成人的第一需要。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勉而高效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都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造就美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过程,在根本上,是因为人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要求。然而,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精湛或有效,那么,随着人们所需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社会将越来越可能出现普遍的困。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丰富或广泛,那么,社会成员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劳动需要技艺。亚里士多德说,“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一旦某人作为劳动者而开始行动,他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好的劳动”,即技艺精湛的劳动。而且,也只有当他真正展示出高超、精湛的技艺,使得劳动富有成效,他才能配称为卓越或优秀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当然需要认真地钻研、反复地练习,探索有效的途径,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随着劳动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开始发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开始运行,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工程开始出现。对于任何单个的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面对这样的客观状况,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此时,如果他不选择积极的合作,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作,不愿作出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他就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现实的劳动要求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的必要性,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度的社会联系下,不仅劳动者个体之间,而且劳动者个体与群体之间都将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上更加一致。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

(摘编自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不仅是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人之为人自由本质的途径。

B.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美德。

C.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D.涂尔干指出,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成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总书记的论述,揭示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者与他人的合作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C.文章多处引述名人的言论或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活要求,故需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间物质变换过程。

B.劳动者在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技艺精湛的劳动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C.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劳动者只有与他人团结协作,作出一定的奉献牺牲,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

D.在现实的劳动要求驱使下,劳动者自觉参与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

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2018年2月,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018年5月,习近平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索?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以“青春为何,青春何为”为主题的班会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微公益”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以诗和歌,_____ ,将袁枚和支教老师、大山里的孩子们融进一个共同的生命空间。虽然________,甚至匮乏,但他们仍旧可以如牡丹般灿烂开放。这位支教老师,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山里的孩子们,_______。而有了传统文化的滋养,每一个人都可以平凡而卓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