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有气势地写出当年刘裕北伐时的豪迈与功业,与下文刘义隆地仓皇败北形成鲜明对比。
(3)苏轼《赤壁赋》中末尾两句,写宿醉之状,言不知天之将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②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②忽漫:忽而,偶然。③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④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童年伙伴的亲切和重逢的喜悦及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
B.颔联写出了当故交叙Ⅲ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C.尾联中的“酒”是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
D.这首诗迂曲顿挫,先情后景,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景表达的套路完全相同。
2.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加以早蝗,饥馑并臻,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太祖曰:“善。”乃许谭平。明年攻邺,克之。表贼为议郎。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黄初五年,文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帝竟伐吴,至江而还。明帝即位,进封颖乡侯,邑三百户。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官室大兴。唯陛下为社稷计。”帝乃止。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六军皆肃,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辛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半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
B.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两平/毗见太祖致谭意/
C.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礼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半/毗见太祖致谭意/
D.辛毗字佐治/颖川阳人也/毗随兄评从衰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馑,指灾荒,荒年。五谷不熟,收成不好叫饥;蔬菜、野菜吃不上:叫馑。
B.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指登基。
C.邑三百户,指可以把封邑内百户人家的人口作为自己的奴隶役使。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毗善于分析形势,力劝太祖北上。太祖本欲先南下取荆州,辛毗分析袁氏兄弟相残,正是平定北方的大好时机。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攻克袁氏老巢邺城。
B.辛毗主张休养生息,反对妄兴征伐。文帝想攻打吴国,辛毗认为先帝多次南征,都被长江天险所阻,如今天下初定,应该宽政养民。文帝没有听取最终挥师渡过长江攻打吴国。
C.辛毗能够恪尽职守,敢于抗颜直谏。文帝大规模移民政策遭到了朝臣反对,盛怒之下,没人再敢进言。只有辛毗不惧危险据理力争。最终促使文帝修改了原先的计划。
D.辛毗治军非常严格,严戒与蜀军交战。诸葛亮统军北伐与魏军对峙。司马宜王多次请求出战,都被辛毗严词拒绝。全军上下都听从调度,没人敢违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
(2)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一二一”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
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地穿着,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使,并不是真为了“身份”,因为校长并不在乎所谓的“身份”。
B.“我”从不穿雨靴到穿上雨靴,这是现实环境的需要,后来因为穿着雨靴进城买书之后,“我”对雨靴情感发生了转变。
C.小说围绕着“雨靴”来展开情节,雨靴是乡村生活的象征,体现出与城市生活的不同,体现“我”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D.本文语言风趣,看似一本正经的叙述,却给人诙谐、滑稽的感觉:同时又善用口语,质朴自然,富有乡土气息。
2.小说以“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早在2016年底,故宫修缮工程就出现了“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将人去艺亡”的报道。其实,“人去艺亡”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北京故宫,在整个古建保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普遍存在,这实际上揭示出了我国文保领域能工巧匠匮乏的短板。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共整理挖掘出非遗资源近87万项,其中38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然而,目前包括“古建筑营造技艺”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传承人短缺,面对这个问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表示,当前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国家立法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包括认定机制,评定机制,责任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相关法律法规,让非遗传承人有法可依。
此外,对非遗传承人的补贴与社会关注,也应该更加具体、细化。
据悉,自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08万元,2011年补助标准提高至1万元。除了补助的下放,文化部还对这部分款项做好经费监管工作,确保这项经费发挥最大效用。此外,对于非遗技术的传承,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性的文件和鼓励政策,保证非遗人才能够得到补充,非遗文化可以继续流传。
(摘编自“凤凰网”《古建筑修复困境,如何留住手艺人?》)
材料二
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损失难以估算,其重建势必是个漫长且耗资巨大的艰巨任务。据悉,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乐观估计需要10年,总经费预计需1.5亿欧元,仅中间塔尖部分就高达600万欧元。
对于任何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国家而言,古建筑维护和修复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比如因《罗号假日》而广为人知的罗马许愿池,修复金额就达到218万欧元。这笔钱是由著名奢侈名牌芬迪提供的。日本在这方面的投入更大。如天守阁姬路城修缮工程(2009—2015年),花费28亿日元;东本愿寺本堂修继(2004—2008年)花费约98亿日元;著名的大阪城天守是30年代全大阪人捐钱复建的混凝土建筑,其造价大概折合今天的700亿日元。
(摘编自“新浪网”《古建修复,“钱路”漫漫》)
材料三
保护古建筑需要先做好城市的规划,如果城市规划出现问题将对古建筑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很多大型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像上海、北京、南京以及洛阳等地的古建筑保护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古建筑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受到严重的损坏。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古建筑保护是当前人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古建筑保护的实例,市政府应努力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调整,政府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首要责任人,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需要将古建筑保护作为首要的任务。
要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就是要对古建筑的原状进行保护,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在古建筑修复工作中需要明确其特殊性,在修复以及保护过程中不能对古建筑的历史、特点等进行改变。古建筑保护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对于史料、考古研究、勘测、记录、分析,实现多学科间的合作与配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与保护,使保护措施更加科学。可以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保护,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技术手段,因此需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古建筑进行科学、高效的保护。
(摘编自《古建筑的修复及保护措施的探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仅在北京故宫的修复中,在我国整个文物保护领域都存在能工巧匠短缺的现象,因此说,培养这方面的能工巧匠显得非常重要。
B.因为我国有38项非遗资源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因此非遗传承人匮乏。
C.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造成的损失不可估算,而要修复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所需的经费更是天价,由此可知古建筑的修复难度非常大。
D.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很多大型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包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古建筑保护也不理想,这说明古建筑保护任重道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保证非遗人才能够得到补充,非遗文化可以继续流传,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开始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同时对部分款项做好监管工作。
B.古建筑修复工作是有其特殊性的,在修复以及保护过程中不能对古建筑的历史、特点等进行改变,因此说,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就要对其原状进行保护。
C.相较于欧洲,日本人在修复古建筑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尤其是相较于法国、罗马等,这说明日本人更加重视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D.古建筑保护不是盲目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进行指导,并且需要多学科间的合作与配合,这样才能使古建筑修复和保护更有效。
3.怎么才能做好我国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工作?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弓箭就是东西方通用的远程武器,在古代的大小战争中都有它的身影,直到现在射箭仍然是一项比较热门的运动,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种古老的武器。
弓箭在我国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周朝时射箭已经成为了“君子六艺”之一,也就是统治阶级必须要熟练掌握的技能之一,而制作弓箭的方法也是由当时统治阶级的专人来掌握。
中国古代的弓是典型的复合弓,主要由干、角、筋、胶、丝、漆六个部分组成。干包括多种木材,用以制作弓的主体部分,干的好坏是影响弓箭性能的主要原因;角,顾名思义是指动物的角,制成薄片贴附于弓的内侧,用于增强弓的弹力;筋指动物的肌腱,贴附于弓的外侧,同样也是用来增强弓的弹力;胶,是指动物胶,通过将动物的毛皮、组织等水煮加工制成,用于保护弓的受力处;漆就是一般的树漆,用来防止弓被湿气腐蚀。
这种弓箭的制作方法在之后的千年时间都未曾有大幅度的变化,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制弓世家在坚持这种古法制弓。
比起弓来,箭的种类反而更多,样式也各有不同。
箭镞是箭的前端,是制造杀伤的主要手段,其样式主要有三种:匕首式、三棱式、圆锥式。匕首式类似匕首的锋部,两侧分开,外边缘开刃,两刃向前聚成锋并向后形成倒刺;三棱式呈长条形,有三道锋刃;三是圆锥式,上尖下圆,形似圆锥。这三种形式的箭都存在过一段时间,然而后世以三棱式使用的最为广泛。箭镞的材质也几经变化,由于早期社会金属冶炼技术不够发达,汉朝之前的箭镞多用青铜制成,直到汉朝铁产量提升,铁制箭镞逐渐成为了军队的标准配置。
箭杆分地区而使用的材质有所不同,北方多用轻质木材,南方则多用竹制的,箭后附着的箭羽也有很多讲究,箭羽能直接影响箭的杀伤力和准确性,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射程减小,杀伤力变弱;太少,稳定性差,难以命中目标。因此必须掌握好其中的比例,另外,箭羽的材质也能影响其性能。
弓箭在我国战争史上存在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时,弓箭才完全被火枪所替代,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新组建的团练武装中已经完全舍弃了弓箭,转而使用更加先进的武器替代。
然而今天的弓箭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反而焕发了第二春,使用合金材料和滑轮的复合弓使得现代弓箭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在某些特殊战场中,依然还存在弓箭的身影。
(摘编自《弓与箭:“君子六艺“之一,古代统治阶级必须掌握的技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弓箭与人相伴而生,它是东西方通用的远程武器,在古代的大小战争中都有它的身影。
B.先秦时期弓箭就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因而周朝时射箭已经成为“君子六艺”之一。
C.中国古代的弓是典型的复合弓,它由多个部分构成,其中干的好坏影响弓箭性能。
D.箭镞样式主要有匕首式、三棱式、圆锥式,由于三棱式杀伤力最强,因此使用最广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弓主要由干、角、筋、胶、丝、漆六个部分组成,作者对除丝之外的五部分进行了介绍。
B.作者在介绍箭的时候主要分为箭镞和箭杆两部分介绍,箭镞从样式和材质两方面介绍。
C.文章最后两段主要讲弓箭在我国战争史上的发展概况,从而突出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D.全文的结构思路清晰,先引出弓箭,再从弓和箭两部分介绍,最后再介绍其发展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射箭是一项比较热门的运动,而在周朝则是统治阶级必须要熟练掌握的技能之一。
B.冶炼技术对箭镞材质有限制,如汉朝之前的箭镞只能用青铜制成,到了汉朝铁制箭镞运用广泛。
C.在箭杆的材质上,北方和南方选材不同,箭羽的多少和材质对箭的性能也有重要的影响。
D.弓箭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在某些特殊战争中仍能看到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