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村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原州①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②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北宋一边疆地区;②贫官:指张贲,其官职卑小,俸禄菲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更”二字写出了边塞之地离家乡的距离之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B.颈联将塞角高咽与泾河不流两种情景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
C.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呼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
D.诗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以乐景写悲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客:指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我若也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惟兄嫂是依 浴乎沂,风乎舞雩
C.其制稍异于前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D.泊牧以谗诛 而志勇多困于所溺
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身被十余创 被:动词,遭受。
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文中是拭擦的意思。
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动词,爱护。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动词,推究。
毛血日益哀 日:一天天地。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
如会同,端章甫 端:戴着礼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归来
①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②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猪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③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④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问题是:生气有用吗?
⑤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儿子最适应广东气候,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⑥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
⑦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⑧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
⑨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⑩“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
⑪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大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糖,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⑫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⑬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壮的妻子冯秋萍是出了名的抠门儿,在家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广州打工时肚子疼也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这反映了她的愚昧无知。
B.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C.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D.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
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