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悖的。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①文章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文章单刀直入,点出了中心论点。 ②作者避实就虚,紧紧抓住秦王急欲统一天下的心理,一个“昔”字引出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二十多个国君,从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君主。文章列举先王重客卿、建伟业的实例,既说明了先王的英明,又指出了客卿在秦国的历史上为秦国的强大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正面论述了客卿的功劳,侧面暗示了逐客的错误。文章正面阐述了先王纳客,秦国国强民盛。然后又从反面加以论述,指出“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表明,秦国要富庶、强大,不能没有客卿;秦国要统一天下,不能没有客卿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对人对物所采取的不同态度,用“以子之矛刺子之盾”的论证方法步步逼进。指出“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蠡之鼓”,这些稀世珍宝,皆不是秦国生产,而秦王却拿来使用,为什么不跟客卿一样统统舍弃?文章连用七个排比句,气势贯畅,指出秦王广收四方之宝,却排斥八方宾客,秦王这种对人对物的不同态度令人难以理解。 文章通过人们与物的对比论证和人与人的对比论证,得出秦王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一语破的,道出了秦王最为关心的问题。作者通过古今对比、正反对比、人与人的对比、人与物的对比以及类比论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后站到国家要危的高度,指出逐客对秦百害而无一利,从而再次阐明了逐客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人治和法治之别,不仅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并且在维持社会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B.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同意权利。

C.当社会原有的传统文化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时,人们必然会怀疑传统的正确性而暗地里违背传统;长老权力又会为传统加以新的注释以适应社会变动,这种表面无违的结果必然是名实的分离。

D.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查看答案

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传统。

B.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查看答案

某中学将举行高考备考冲刺大会。以下是一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一处格式不妥,一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三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2019年4月15日早8时在大礼堂举行2019届高考备考冲刺大会,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高考,意味着成长;高考,意味着蜕变。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高考需要您的支持与帮助,也需要您的监督与指导,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2019年4月8日

一班班委会

格式不妥的一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运用不简明的一处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三处是: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敢于向传统教育挑战,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无论贫富、贵贱、年龄及国别,都可以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即便是有过错、有污点的人,只要是诚心求学,都____,力加教诲。因此,孔子门下云集众多学子,他的学生可谓____,无所不有。他并不按贫富、贵贱、特长、态度、老小、远近等类别而有所偏向或歧视。至于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把学在官府的文化知识从垄断中解放出来,扩散到官府以外。综上所述,他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____。这一理念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不失为中国教育史上重大的一次体制变革。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和指导,以促使学业成功。教师在教育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隐私。在课堂上,教师应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重视尖子生,对差生却____;在课堂外,教师应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不管他是不是你的学生,只要他在学习上有不懂的地方向你求教,你就应该耐心地为他解答。除此之外,教育教学的评价要能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提并论  五花八门  有教无类  置若罔闻

B.一视同仁  形形色色  有教无类  漠不关心

C.一视同仁  五花八门  循循善诱  置若罔闻

D.相提并论  形形色色  循循善诱  漠不关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理念的提出第一个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失为重大的一次体制变革

B.这一理念不失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的体制变革,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

C.这一理念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不失为在中国教育史上重大的一次体制变革

D.这一理念的提出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失为一次重大的体制变革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方面、多形式

B.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C.使学生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行为指向,在公平的评价体系下发展自我

D.不同的教育教学领域应该有所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