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节选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①以为过②矣。昔穆公求士,西③...

阅读节选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以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1),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强。惠王用张仪之计,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使之西面事秦,功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公室,杜私门,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2)。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4)。

1.《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概括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1.D 2.这段文字列举了泰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文章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意思是: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单刀直入,点出了中心论点。比较几个选项,D项表述最恰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这段文字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非本国之士,“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用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作者用这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与妻书》,请同学们谈一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查看答案

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人治和法治之别,不仅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并且在维持社会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B.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同意权利。

C.当社会原有的传统文化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时,人们必然会怀疑传统的正确性而暗地里违背传统;长老权力又会为传统加以新的注释以适应社会变动,这种表面无违的结果必然是名实的分离。

D.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查看答案

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传统。

B.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