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节选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今陛下致①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②明月之珠,...

阅读节选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今陛下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而陛下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1)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2)。今取人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足不入秦,此所谓“寇兵而赍盗粮”者也。(4)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益仇,内自虚而外树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2.《谏逐客书》成功地说服了秦王,李斯最后也是官复原职,文章的说服力来之于哪些方面?

 

1.D 2.(1)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2)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观点鲜明。(3)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4)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5)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本题,文本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之后发问“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接着进一步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可见,这样安排是为了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李斯的《谏逐客书》,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观点鲜明。文章论据成分,事实胜于雄辩。语言多用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节选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以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1),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强。惠王用张仪之计,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使之西面事秦,功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公室,杜私门,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2)。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4)。

1.《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概括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与妻书》,请同学们谈一下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查看答案

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人治和法治之别,不仅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并且在维持社会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B.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同意权利。

C.当社会原有的传统文化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时,人们必然会怀疑传统的正确性而暗地里违背传统;长老权力又会为传统加以新的注释以适应社会变动,这种表面无违的结果必然是名实的分离。

D.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