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0年出生于北平,1953年从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0年出生于北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持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袁隆平带领的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424公斤……

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当被问及90岁生日愿望时,袁隆平又一次说起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后者则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据了解,从1979年首次“走出”中国,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达700万公顷。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袁隆平成为8名“共和国勋章”颁授建议人选之一。“这对我既是鼓舞也是鞭策,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升级为“90后”的袁隆平笑说,未来要健康快乐超百岁,就像超级稻攻关一样,不断超越新目标。

(摘编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鲐背之年仍追逐“两个梦想”》中国新闻网2019年9月8日)

(材料二)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为此耕耘奉献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袁隆平的研究团队中,不乏年轻的面孔,他们早已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却毅然踏着金色的稻浪,奋力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奔跑向前。

栽培师李建武,为验证“超优千号”的适应性时,他曾经把这个品种从海南三亚一路向北种到了河北邯郸,种遍了大半个中国。2013年,李建武在羊古坳乡的试验田基地搞“Y两优900”杂交水稻产量攻关。这个品种的种植方式与传统种植相差较大,再加上李建武还是个“毛头小子”,农户们怎么也不肯按他说的去种。怎么办?李建武索性自己也种了一块田,与当地农民搞起竞赛。收割时,他种的水稻比农户们种的亩产高出两三百公斤,农户们一下子就信服了……

胡忠孝,杂交水稻中心副研究员、《杂交水稻》副主编。他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看稿子, 看到天亮就下田。白天下田,晚上编稿,是他雷打不动的生活节奏。胡忠孝出生在莽山山区的农村,山区引水灌溉很不方便,经常要半夜查看水情。有一次他跟着父亲去“守水”,父亲叹息道,“要是有一种不用浇这么多水、又高产又好吃的水稻该多好。”父亲的话让他一直记到现在。在高考填志愿时,原本想学航空航天的他毅然在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本来理想是‘上天’,没想到变成了‘下地’。”回想起当时的选择,胡忠孝表示从来没有后悔过。如今,他正琢磨培育一种更高效、更节俭的稻种,“让水稻种植不用投入那么多劳动力,也不用那么多肥料、药物,还乡村一片绿水青山。”

杂交水稻中心80后副研究员邢俊杰,2012 年刚从国外学成归来,开始稻瘟病菌研究工作,那时候稻瘟病菌研究设施基本没有,菌株的样本也一份没有。他厚着脸皮给各地的植保站挨个打电话,收集菌株样本。如今,已经收集到各地菌株3000多份,这个凝聚着汗水与智慧的菌株数据库将成为更加深入地研究稻瘟病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有人质疑,杂交水稻研究是否更应重质而非量?“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质和量可以并行,量是基础。我们只有储备了超高产技术,才能备不时之需。”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袁隆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他的感染下,我们都愿做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望者。我们的目标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士;中国人的饭碗,永远要装上中国粮。

(摘编自《袁隆平身边的年轻人》,《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日)

(材料三)

参考消息网6月11日报道英媒称,在迪拜郊外的浩瀚沙漠里,中国科学家注视着他们在沙漠和淡化海水里种植的“抗旱”水稻,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6月9日报道,中方进行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培育研发中心官员杜德乐说:“在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目睹产量后,我们确定了在沙漠里能种植水稻,我们非常高兴。”

报道称,耐盐碱水稻被认为能解决世界上最贫瘠土地上的食品短缺问题。中国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科学家培育出了每公顷产量超过7.5吨的耐盐碱水稻,并于今年1月开始在阿联酋种植。

报道称,很多在杂交水稻方面得到中国支持的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交好对象,水稻种植计划将给非洲和东南亚某些最贫困的地区带来财富。

(摘编自《中东沙漠出现稻田!》,《参考消息》2018年6月 11日)

1.下列不属于杂交水稻品种的一项是

A.籼型杂交水稻 B.超级稻

C.“超优千号” D.耐盐碱水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到湖南家江农校工作之时,延续至今,虽历经波折,却从未间断。

B.水稻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李建武为让农户接受新型水稻品种种植方法,与农户展开种植竞赛,邢俊杰的研究则从收集菌株开始。

C.理想是科学进步的动力,袁隆平有“禾下乘凉”等两个梦想;胡忠孝为圆父辈的期待选择农学;吴俊决心做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望者。

D.中国科学家的水稻种植研究成果不仅惠及中国人民,还帮助了许多国家,例如耐盐碱水稻的研发使地处沙漠的阿联酋有了水稻种植。

3.中国为什么能创造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一-奇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D 2.A 3.①有研究的领军人物,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杂交水稻研究,进行开创性研究;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农业部支持杂交水稻的研究与种植,将水稻种植计划走出国门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③有大批科学家薪火相传,不少年轻科学家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持续开展水稻研究;④有广阔的研究天地,中国科学家从的不同领域开展对水稻的研究,如杂交水稻、海水稻等等。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结合原文“参考消息网6月11日报道英媒称,在迪拜郊外的浩瀚沙漠里,中国科学家注视着他们在沙漠和淡化海水里种植的‘抗旱’水稻,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可知,耐盐碱水稻属于“抗旱”水稻,不是杂交水稻。 故选D。 2.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到湖南家江农校工作之时”说法错误。结合原文“1930年出生于北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可知,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6年,且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时间是1953年,选项表述的时间有误。 故选A。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本题的题干“中国为什么能创造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一奇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回答这一问题,要注意从文中仔细筛选信息。结合“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为此耕耘奉献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可知,是因为有研究的领军人物,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杂交水稻研究,进行开创性研究;结合“很多在杂交水稻方面得到中国支持的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交好对象,水稻种植计划将给非洲和东南亚某些最贫困的地区带来财富”可知,是因为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农业部支持杂交水稻的研究与种植,将水稻种植计划走出国门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结合“在袁隆平的研究团队中,不乏年轻的面孔,他们早已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却毅然踏着金色的稻浪,奋力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奔跑向前”可知,是因为有大批科学家薪火相传,不少年轻科学家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持续开展水稻研究;结合“在迪拜郊外的浩瀚沙漠里,中国科学家注视着他们在沙漠和淡化海水里种植的‘抗旱’水稻,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可知,是因为有广阔的研究天地,中国科学家从的不同领域开展对水稻的研究,如杂交水稻、海水稻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不久前联合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也提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支持包容和无处不在的学习访问,有助于确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机会,促进个性化学习,并提升学习成果。”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师生关系等等。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战。

“人工智能加+教育”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教学的方式,要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或者与同伴合作,互相探讨。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人工智能、大数据,还可以作为教师的有力助手。大数据可以帮助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替代教师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沟通。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就是说,一个人通过教育,提高了生存能力,使他能过上有尊严而幸福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价值,是说,一个人通过教育提高了他为社会服务的品德和能力,使他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儿童的成长需要有思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指导、帮助。人只能由人来培养,不可能由机器来培养。技术替代不了老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 教师永远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正如习总书记在八一学校上师生座谈时指出: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是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当前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我认为还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广大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人工智能+教育”的特点和它的优势,比较迷茫。二是软件跟不上。如适合学生自学的软件、利用大数据进行教学管理的软件、个性化学习课表设置的软件等等。三是广大教师还不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育教学。需要专家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

(摘编自顾明远《“人工智能+”正引起一场教育革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人工智能对教育日渐深入的影响与两者的相互融合,教育将遇到眺战。

B.人工智能对教育最突出的影响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减轻老师的负担义。

C.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教育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本。

D.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存在问题主要是教师观念、技术的更新和软件开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近期重要的文件和报告切入,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将改变教育的观点。

B.文章从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的“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分析,辩证深刻。

C.文章通过对师生关系的分析,论证了人才是教育的关键,技术只是“手段”。

D.文章结尾指出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是对观点的深化,也是对未来的期望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还正确的一项是

A.国务院的文件和教科文组织的报告都提到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问题,可见这是当下教育热点。

B.如果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就能够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

C.信息技术介入教育,能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科学的学习方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接触学生。

D.要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5年前,广东梅州市城东镇玉水村是“煤矿村”:到处小煤矿,残山破水,六成以上的村民挖煤,村里黑水四处流淌,村民生活贫困。

15年前,政府开展煤矿整顿,帮助群众脱贫学技,村民纷纷外出学厨,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互帮互助,八成以上的家庭靠外出做厨走上了致富路,玉水变身名副其实的“厨师村”。

今天,玉水村面貌一新:周边绿水青山,村中绿树成荫,道路宽广,千净卫生,路灯明亮,“吃苦是福”“劳动光荣”“卓越追求”等标语醒目。在青岛举行的“2019年第四届世界厨师艺术节”上,村民郭端获得了“中餐烹饪艺术家”的称号,郭端说他的工作是艺术享受。

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已经到来。据相关统计,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垃圾,可降低垃圾的数量达60%以上,相当可观,因而进行垃圾分类可减少垃圾占用的土地面积。垃圾分类还可以减少污染,如废弃的电池会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废药品的毒性也较大,这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我们必须集中处理以保护环境。有些垃圾,如使用的塑料快餐盒、方便面碗、一次性筷子等,回收利用,可以变废为宝。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文字介绍和要求,拟写上下联。

(1)中学生阅读的书籍有的是在教材课文的基础上拓展的,有的则纯粹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请选择自己阅读的书籍,完成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西游记》师徒取经遭遇困难

(2)“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请结合个人感悟,完成下联。

上联:一带一路朋友遍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夭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_______________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遗产项目_______________着藏族天文历算、自然博物、仪式信仰、行为规范、起居饮馔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传说、史诗、戏剧、绘画、雕刻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为藏族人民既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又保护着人类的健康实践与知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藏医药浴法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___________,并提高人们对其重要意义的认知,促进不同民族关于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对话,体现中国政府对传统知识文化____________的重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体现  承担  清晰度  援古证今

B.体现  承载  可见度  古为今用

C.表现  承载  清晰度  古为今用

D.表现  承担  可见度  援古证今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的藏医药浴法为集中传承区域

B.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藏医药浴法区域

C.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

D.传承藏医药浴法的集中区域,在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保护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又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B.既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又保护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C.既丰富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又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D.既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又丰富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