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兵车行
唐 栋
六月的喀嘲昆仑山依然贼冷。风裹起细碎的砂粒,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我赶去救护病员。”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这车,不能开快。”
“真见鬼啦!”
“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耽误了病员怎么办?”
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我把头往后一靠,想像看病中的上官星。
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一辆军车静静等候在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
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
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5700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车子呼地窜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
“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
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我感到头有点疼痛。
“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
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
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走出这死人沟……
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慢慢开过河。磨磨蹭蹲,上官星的病……我想起过河的情形。
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
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要闯了。
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突然,车熄火了;顷刻,冰抉撞击着车体,水从门縫缝直往驾驶室灌!
忽地,我闻到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咕嘟地猛喝!
这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
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
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
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室,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
车子开始登山了。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紧贴着悬崖,一头钻进了天,难怪叫它天神达坂。恼人的司机走一阵就停下来检查,稍微有点灌风的地方都要严密堵好。我连催他的气力都没了。“顶住,这次一定要闯过达坂,上官星在等……”
那天天气可不像这么平静。刚挨上达坂,挡风玻璃上顷刻就落满一层雪。上官星打开车门,将身子探到外面辨路,不一会儿就成了个雪人,脸色发紫,眼睛又紅又肿。
正行间,不料车子被一溜暗冰滑了一下,半个后轮已经掉到了路外,那雾腾腾的深谷像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
“冰雪太厚,车挖不出来了。趁天还早,我步行去哨卡上搬兵。”
“我跟你一起走!”
“开玩笑,雪这么深,海拔又高,你怎么行?这是打火机,冷了就点燃汽油。祝你……保重了。”
“你也保重!”泪水情不自禁地打湿了我的睫毛。
他对我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瞥。雪地上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一条永远不断的线,牵动着我的心……
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际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静地注视着天空。风照旧在刮,雪地上卷起层层白浪。绕过一段之字形的山路,整个哨卡豁地展现在眼前。几十名战士,分列两行,肃立在大门旁…
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战士们从车上抬下一副盖着白布的担架,扫架上躺着的就是上官星!
原来他就跟我在一辆车上……
我扑过去,呆呆地注视着他坚毅安祥的神情,感到整个世界都凝固了……
连长告诉我,上官星留下话:把他送回“家”,埋在积雪的山岗;希望秦月能到哨卡为他送行,因为在所有熟识的战友中,只有我这个唯一的女性。
“秦月同志。”连长拿来一封信,信里是一首诗:
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我们同在永恒的天上;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着理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兵车行”为题既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暗示了社会背景,赋予作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B.上官星已经牺牲,他就静静地躺在送秦月去哨卡的军车的车厢里。这个最后才解开的悬念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情节叙述中已留下了多处伏笔。
C.“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心理刻画简单而深刻通过人物心理感知的变形,表现出上官星的牺牲给秦月带来的巨大心理震动。
D.死人沟、天神达坂等处都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连接点,对它们的描述不仅是简单的环境描写,更是美与力的象征,充满着诗性意味。
2.秦月在司机的护送过程中不断回想起自己与上官星的“兵车行”,这样的叙述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处上官星留给秦月的小诗,堪称全篇表现主人公的点晴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黄帝与奚仲。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称为“轩辕氏”。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辕”制造了车。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向延伸。“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
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辀、一衡、两轭一舆的双轮车。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字的形制相仿。延至西周时期,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狩猎、农事等诸多方面。《诗经》有305篇,其中就有57篇记述了车的内容。在先秦时代,车有“小车”“大车”之分:马拉的车叫“小车”,也称“轻车”“驰车”或“戎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车。“小车”地位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牛拉的车称“大车”,“大车”地位低,主要是运输之用,“平地任载之具”。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较之单辕车,双辕车车体牢固,载重量大。同是战国时期,人们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自此骑兵开始出现,战车有所消减。
秦汉时期,车的形制进一步完备,车的种类也更为丰富。以秦车为例,当时就有帝王用的金银车、安车、步辇,王侯用的高车、车,民间用的牛车、马车,军队用的轻车、重车,驿传用的传车等。汉末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行车里程的机械车,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文献记述,自东汉而后,张衡、马钧、祖冲之等多位科学家都曾制造出指南车,但均没有流传下来。
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仍沿袭前代。达官出行,流行不施车轮的辇与舆;民众运输,除马车外,牛车增多。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最为常见的是太平车和独轮车。太平车专供载货之用,有二轮和四轮之分,车行缓慢,由骡、驴、牛拖拽,大的太平车载重量可达数十石。独轮车也称“串车”,前后二人把驾,两侧二人扶拐,前用毛驴拽引,用于搬运货物,明代时称这种独轮车为“双缱独轮车”。清代出现了轿车(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与黄包车。
近年来,在两河流域、中东、欧洲等地陆续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车子,而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最早也只追溯到夏代,因此,学术界也便有了有关中国车起源的“本土说”与“西来说”之争。因为关涉到文明的发生,所以争论一直火热地持续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古代车的演化轨迹做一梳理,毕竟这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关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文中有四种说法:黄帝发明、奚仲发明、众人发明和西来说。
B.殷墟出土了最早的中国古代双轮车,样式与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的许多“车”字相仿。
C.战国时期,战车有所消减,这是因为人们从匈奴那里学会了骑马,开始用骑兵参与战争。
D.从考古发现知道,中国古代车最早是夏代发明的,实证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车是某一个人发明的可能性不大,其根据是中国早期的车结构十分复杂等。
B.西周时期,车被广泛运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车分为大车和小车,而大车的地位比较高。
C.《诗经》中有57篇诗记述了中国古代车的结构及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D.太平车有二轮、四轮两种,车行缓慢,除了载货,还广泛运用在其他方面,因而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很常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记里鼓车和指南车在汉朝都出现过,前者是张衡发明的,后者张衡也制造并能流传下来。
B.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与前代相仿,高官出行用没有车轮的辇、舆,民众运输则用太平车、独轮车。
C.独轮车也叫“串车”,是用于运输的车辆,运行需要四个人,前后二人、两侧二人,并用驴牵引。
D.近年来,国外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车子,所以有学者持“西来说”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车的发明晚于西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游,本来是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放松心情、学习锻炼的好机会。然而,出行安全却成了困扰学校、家长的难题。关于“游不游”,家长们想法不一。
有家长说:“孩子人数多,容易出安全事故,最好不要组织学生到户外春游、踏青。”
有家长说:“如果因为害怕出事,就不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大自然、开阔视野、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长多方面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
到底“游不游”,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漫画,完成后面的问题。
(1)请从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中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个字。
(2)为漫画起一个简明的题目。
下面是某校一毕业生写给母校百年庆典的文章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金秋十月,惊闻母校百年庆典,我夜不成眠!饮水思源,永难忘怀!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这几年,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今年,是您百年诞辰!弦歌百年今又始,桃李不言满庭芳。祝福您,我的母校!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学业有成!
答:①“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电影业在几十年内完成了历史性跨越,银幕数已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世界电影生产大国、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业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形势,催生和造就了一支生气勃勃的编剧队伍。尤其21世纪以来,编剧队伍________________,这些新人有潜力、有激情、有梦想,适应能力强,其创作领域游走在各类电影类型与题材之间。
但要注意到,电影剧本创作也存在一些需警醒的问题。如,有些编剧创作一味追求故事情节与情感的强刺激、大跌宕;有些编剧创作追求“速成”,________________,悬浮于现实;有些编剧________________,缺乏独立创意,单纯依靠网络流量去做“拼盘电影”。故而在创作中出现了“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即承载的时代内涵过轻,蕴含的思想力量过小,过于注重娱乐属性,失去了对电影创作规律的尊重,回避深邃、追求浅白……
要直面并解决剧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应更深刻地认知编剧的职责与使命。编剧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聆听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声音,坚持品质,以精品奉献给人民。这是编剧的思想方向和创作方向。电影剧作是编剧通过真诚表达与人民、国家、时代的深情对话。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日千里 人才辈出 闭门造车 心浮气躁
B.一日千里 人才济济 向壁虚构 心急火燎
C.一泻千里 人才济济 闭门造车 心急火燎
D.一泻千里 人才辈出 向壁虚构 心浮气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编剧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聆听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给人民。
B.编剧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聆听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声音,坚持追求品质,以精品奉献给人民。
C.编剧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追求品质,以精品奉献给人民。
D.编剧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品质,以精品奉献给人民。
3.下列句子对文段大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业发展迅速,取得巨大成就
B.电影剧本的创作存在需警醒的问题
C.电影编剧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D.电影编剧的正确思想和创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