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能手机的光速发展意味着更新迭代进程的加快,同时成为了废旧手机规模膨胀的催化剂。废旧手机内蕴巨大的隐形“金矿”,但是回收之路却遍布坎坷,原因何在?
废旧手机闲置浪费资源。废弃手机的零配件中蕴含着贵金属,类似摄像头这样的还能直接拆卸,安装在其他地方进行再利用。
废旧手机丢弃污染环境。废旧手机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有害物质挥发到环境中。
那么在回收有利,丢弃有害的大背景下,缘何废旧手机回收如此艰难?四大问题制约废旧手机回收。
隐私问题引发恐慌。很多人会选择在更换手机的同时删除旧手机上的信息,但是即便如此,隐私问题依旧是横在废旧手机回收面前的天堑。
废旧手机回收动力不足。一方面,废旧手机的“以旧换新”或者是单纯回收的价格普遍都不高。另一方面,废旧手机中的“金矿”需要有提取的技术为前提条件。没有国家补贴,降低不了再利用成本,这就导致,愿意收的人无法加价。
小作坊引发翻新机担忧。一些小作坊以较低的成本回收二手手机,一番处理之后直接以新机价格放入市场,牟取暴利。
回收机制不完善。除了人们对于手机回收意识的欠缺,市场的不规范等原因,行业政策不完善,回收机制不完整也非常关键,如果没有政策导向和约束力,这些都会制约回收再利用市场的健康发展。
新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将手机纳入其中,已经向市场发出了积极信号,政策和标准的落实,技术的优化升级将助力废旧手机回收市场走向繁荣。
(摘编自《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 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废旧手机回收主要涉及手机生产商、 电信运营商、手机销售商、二手手机商、手机拆解商和消费者。目前,手机回收过程中的法律、经济责任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并没有明确规定,责任主体的不明确导致手机回收过程无序性较为明显。
将废旧手机从消费者家中请出来并非易事,有待于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只有构建一个包含手机厂商、回收企业、处理企业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挥其各自擅长的业务优势,才能彻底解决废旧手机回收问题。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做好手机回收处理成本的研究,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通过设置二维码或植入APP等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
(摘编自《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材料三
手机厂商事实上是站在旧手机回收链条上最有利的位置,它相对二手交易平台来说,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不合理或者偏低的问题,用户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无需消耗用户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以及避免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现象,关键是渠道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
正是由于二手回收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现象以及局限性太大、交易过程有太多痛点没有解决,所以,手机厂商们建立旧手机回收机制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况且手机厂商需要拉动新机的销售,还面临着手机零部件成本上涨的问题。
对厂商们来说,回收后的手机可以竞价卖给下游回收厂商,或者拆解元器二次利用应对今年手机元器件价格大涨的局面,或者可以从中提炼贵重金属。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通过贴补购买新手机费用的消费者,同时又建立了一种回收二次销售或者重要元器件提炼机制。因此,总的来说,拉动用户对废旧手机的处理,以销量带动其上行势头,是手机厂商未来拉动销量甚至新的增长点的重要竞争力环节。
手机厂商可以设计一套完整的价值估计体系,让用户可以在网站或者APP里拿二手机换取不同的商品,也可以二手机+现金换取手机等商品。其次建立一套分级的流程处理机制,针对较新、损坏程度较小的手机经过分类处理、翻新后放到二手市场:损坏程度较深的手机,可以将可用零部件拆解再利用。另外,还可以提供专业化的鉴定保障、合理估价以及清洁翻新等增值服务。
(摘编自《废旧手机回收会不会是手机厂商未来的一个大生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弃手机的零配件中蕴含着“金矿”,如果有提取的技术,而且再利用的成本降低,那么废旧手机的回收再利用市场可以健康发展。
B.废旧手机是环境污染的“帮凶”,其中的有害物质会挥发到环境中。如果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就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C.我国的废旧手机存量很大,可是回收利用率却并不高,对这个沉默的千亿市场的关注,会给相关企业带来利润,并且保障用户的权益。
D.目前来看,手机厂商在废旧手机回收链条上是最受用户信任的,回收废旧手机可以拉动用户对新机的需求,还可以有效解决手机零部件上涨的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我国的废旧手机市场规模庞大,虽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阻力重重,任重道远,但回收市场会走向繁荣。
B.废旧手机回收涉及的对象较多,但是目前责任主体不明确,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手机厂商回收废旧手机应该对各方都是最有利的。
C.材料一主要是分析原因,而材料二和材料三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找出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的良方。
D.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手机回收处理成本上做好前期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让用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3.为什么说手机厂商回收废旧手机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表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对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C.“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C.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C.“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半命题作文:以“有一种美丽叫_________”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500字。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桑子”是词牌名,“重阳”是题目。这是现代诗歌,但不是新诗,因为新诗在形式上是新的,而《采桑子·重阳》仍然是宋词的形式。
B. 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 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 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2.下片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C.阙秦以利晋阙:削减 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不求闻达于诸侯 B.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国以鄙远
C.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D.将焉取之 子亦有不利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补出下面的空缺处。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
(2)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
(4)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不仁;_____,不知;_________,不武。吾其还也。”
(5)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
(6)徐志摩,被认为是______诗派的“盟主”,著有______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