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惊奇对方从哪里得到了这个书作屏风,因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的“尘色染”形象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下句中的“墨痕浓”三字则饱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
C.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D.颈联上句,诗人将书作笔画中的“点”比作奔向秋涧的“怪石”,下句把“竖”和“弧钩”比作“寒藤”和“古松”,从点画角度来赞美书作的苍劲有力。
2.尾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博宇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成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镜,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成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橡吏皆移②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延尉,职典决疑,当谳③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椽吏,谓曰:“延尉本起于武史,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椽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椽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成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宜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移:旧时公文的一-种。③谳(yàn):审判定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B.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特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C.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特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D.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时/得为诸君覆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B.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语令文书的文体名称,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C.行部,指巡行所属部城,考核政绩,如《三国演义》第二回:“适督邮行部至县,玄德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
D.视事:指官吏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也可理解为办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C.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槅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草(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草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痕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瓣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了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柴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
B.仁慧请工匠修理了观音庵的屋瓦、窗槅,并将原来败落的院子打理得生机勃勃,为香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小说结尾最后一句话以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暗示了她收人优厚、心无杂念和生活无忧的状态。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句式长短错落,富于节奏感,将寻常用语叙写得有滋有味。
2.汪曾祺在谈论自已作品《受戒》时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文本中的仁慧也体现着他的这一观点,仁慧身处观音庵,却不同于传统的尼姑,“是个能干人”。请依据作品内容,简要概括仁慧的性格特征。
3.香蕈饺子在文本中被多次写到,它起到什么作用?请依据文本内容,分条简述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能手机的光速发展意味着更新迭代进程的加快,同时成为了废旧手机规模膨胀的催化剂。废旧手机内蕴巨大的隐形“金矿”,但是回收之路却遍布坎坷,原因何在?
废旧手机闲置浪费资源。废弃手机的零配件中蕴含着贵金属,类似摄像头这样的还能直接拆卸,安装在其他地方进行再利用。
废旧手机丢弃污染环境。废旧手机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有害物质挥发到环境中。
那么在回收有利,丢弃有害的大背景下,缘何废旧手机回收如此艰难?四大问题制约废旧手机回收。
隐私问题引发恐慌。很多人会选择在更换手机的同时删除旧手机上的信息,但是即便如此,隐私问题依旧是横在废旧手机回收面前的天堑。
废旧手机回收动力不足。一方面,废旧手机的“以旧换新”或者是单纯回收的价格普遍都不高。另一方面,废旧手机中的“金矿”需要有提取的技术为前提条件。没有国家补贴,降低不了再利用成本,这就导致,愿意收的人无法加价。
小作坊引发翻新机担忧。一些小作坊以较低的成本回收二手手机,一番处理之后直接以新机价格放入市场,牟取暴利。
回收机制不完善。除了人们对于手机回收意识的欠缺,市场的不规范等原因,行业政策不完善,回收机制不完整也非常关键,如果没有政策导向和约束力,这些都会制约回收再利用市场的健康发展。
新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将手机纳入其中,已经向市场发出了积极信号,政策和标准的落实,技术的优化升级将助力废旧手机回收市场走向繁荣。
(摘编自《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 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废旧手机回收主要涉及手机生产商、 电信运营商、手机销售商、二手手机商、手机拆解商和消费者。目前,手机回收过程中的法律、经济责任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并没有明确规定,责任主体的不明确导致手机回收过程无序性较为明显。
将废旧手机从消费者家中请出来并非易事,有待于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只有构建一个包含手机厂商、回收企业、处理企业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挥其各自擅长的业务优势,才能彻底解决废旧手机回收问题。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做好手机回收处理成本的研究,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通过设置二维码或植入APP等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
(摘编自《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材料三
手机厂商事实上是站在旧手机回收链条上最有利的位置,它相对二手交易平台来说,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不合理或者偏低的问题,用户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无需消耗用户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以及避免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现象,关键是渠道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
正是由于二手回收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现象以及局限性太大、交易过程有太多痛点没有解决,所以,手机厂商们建立旧手机回收机制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况且手机厂商需要拉动新机的销售,还面临着手机零部件成本上涨的问题。
对厂商们来说,回收后的手机可以竞价卖给下游回收厂商,或者拆解元器二次利用应对今年手机元器件价格大涨的局面,或者可以从中提炼贵重金属。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通过贴补购买新手机费用的消费者,同时又建立了一种回收二次销售或者重要元器件提炼机制。因此,总的来说,拉动用户对废旧手机的处理,以销量带动其上行势头,是手机厂商未来拉动销量甚至新的增长点的重要竞争力环节。
手机厂商可以设计一套完整的价值估计体系,让用户可以在网站或者APP里拿二手机换取不同的商品,也可以二手机+现金换取手机等商品。其次建立一套分级的流程处理机制,针对较新、损坏程度较小的手机经过分类处理、翻新后放到二手市场:损坏程度较深的手机,可以将可用零部件拆解再利用。另外,还可以提供专业化的鉴定保障、合理估价以及清洁翻新等增值服务。
(摘编自《废旧手机回收会不会是手机厂商未来的一个大生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弃手机的零配件中蕴含着“金矿”,如果有提取的技术,而且再利用的成本降低,那么废旧手机的回收再利用市场可以健康发展。
B.废旧手机是环境污染的“帮凶”,其中的有害物质会挥发到环境中。如果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就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C.我国的废旧手机存量很大,可是回收利用率却并不高,对这个沉默的千亿市场的关注,会给相关企业带来利润,并且保障用户的权益。
D.目前来看,手机厂商在废旧手机回收链条上是最受用户信任的,回收废旧手机可以拉动用户对新机的需求,还可以有效解决手机零部件上涨的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我国的废旧手机市场规模庞大,虽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阻力重重,任重道远,但回收市场会走向繁荣。
B.废旧手机回收涉及的对象较多,但是目前责任主体不明确,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手机厂商回收废旧手机应该对各方都是最有利的。
C.材料一主要是分析原因,而材料二和材料三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找出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的良方。
D.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手机回收处理成本上做好前期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让用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3.为什么说手机厂商回收废旧手机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表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对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C.“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C.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C.“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半命题作文:以“有一种美丽叫_________”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