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其中的三个关键词。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渡。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人的适应能力,更关心适应过程和方法的伦理性。调节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并非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当是促进人在道德上的健康,帮助人学会用道德的方式适应社会。因而,放弃强制和塑造的方法论,接受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应成为改进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家发改委今年6月份发布相关意见,要求各地区相应降低景区门票价格。但一些景区所谓的降价方案很虚、不实。连媒体记者和游客等都很容易发现其中猫腻,但主管部门却没有发现问题,于是对相关景区的相关降价措施进行认定、公布,使得相关景区也敢于 实施所谓的降价方案。一些地方在这一工作中的不作为、不到位和懒政等,由此 。
长期以来,景区之所以门票价格较高,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景区有着严重的“门票依赖症”。在其他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没有严肃景区票价成本监审或调查等前提下,让一些景区自行决定票价降与不降、降多少,几乎无异于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要想国家国有重点景区门票降价这一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切实办好,一个首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切实督促地方有关职能部门把国家的相关景区降价政策不折不和执行好、落实好,( )。对于少数景区象征性降价、明降暗不降乱象折射和凸显的工作不实、作为不力等,对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当依法依规严格查究,一旦坐实就要及时祭出严肃问责的大棒, ,避免由于工作不力让类似情况愈演愈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明火执仗 见微知著 与虎谋皮 正身率下
B.明目张胆 见微知著 为虎作伥 正身率下
C.明目张胆 可见一斑 与虎谋皮 以儆效尤
D.明火执仗 可见一斑 为虎作伥 以儆效尤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景区之所以门票价格较高,是因为就在于景区有着严重的“门票依赖症”。
B.景区之所以门票价格较高,就在于景区有着严重的“门禁依赖症”造成的。
C.景区之所以门票价格较高,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景区有着严重的“门票依赖症”。
D.景区之所以门票价格较高,是因为景区有着严重的“门票依赖症”造成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避免“歪嘴和尚念坏经”现象不会继续上演。
B.避免“歪嘴和尚念坏经”现象继续上演。
C.使得“歪嘴和尚念坏经”现象继续上演。
D.“歪嘴和尚念坏经”现象避免继续上演。
下列词语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赍(jī)发 迤(yǐ)逦(lǐ) 报效桑梓 锱铢必较
B.熟稔(rěng) 轻飏(yáng) 得鱼忘荃 钟鸣鼎食
C.岑(cén)寂 箭镞(zhú) 主动请璎 涸辙之鲋
D.坍(tā)缩 尺牍(dú) 气息奄奄 繁文褥节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赞赏宋荣子能分辨内外荣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告诫自己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陈情表》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炼、形象地将自己孤独无助的窘况表达了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借景抒情,以哀景抒哀情,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B.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家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C.第二联笔锋一转,春雷滚滚,惊醒了天地,龙蛇百虫还在冬眠,自然界万物复苏,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D.第三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E.整首诗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2.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以藩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之二虫有何知
B.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C.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D.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实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D.陈蕃对周璆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土。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史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