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诗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这种音声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必要保障。音象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B.“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C.唐代入乐作品一般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曲,曲对诗意的升华有着重要的作用。

D.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对比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象”的意义所在。

B.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

C.第二三两段采用递进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

D.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有助于诗意的升华。

B.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促进了“音象”和“诗象”的结合,共同构筑意象,生成意蕴。

C.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咏过程中就不能产生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D.作者认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惜别之情更加跃然纸上。

 

1.D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说法错误。原文没有强调“音象”和“诗象”的依存关系。 B项,“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说法错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只是唐代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C项,“唐代入乐作品一般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曲,曲对诗意的升华有着重要的作用” 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即便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曲”而不是“唐代”,以偏概全。 D项,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对比中阐释‘音象’的内涵”说法错误。没有“对比”; B项,“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说法错误。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古诗是有音乐性的; C项,“第二三两段采用递进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说法错误。两段不是“递进结构,应该是“并列结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促进了‘音象’和‘诗象’的结合,共同构筑意象,生成意蕴”说法错误。因果倒置。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张繁荣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筛选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20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壁”,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洋为中用”,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常青。

三言两语话主题(思维提升)

1.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语句夺人目(语言建构)

2.画线句子为一长句,但长句中包含________的短语,让句子富有________,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________________之感。

 

查看答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分条列项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请选择某一事物(动、植物),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130字左右的短文,将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引申他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由此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文化遗产?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梁先生的做法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