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孟子见梁惠王(节选)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孟子见梁惠王(节选)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问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D.孝弟,孝,指还报父母的爱;弟,同“悌”,指敬爱兄长。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3.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1.C 2.A 3.C 4.(1)(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2)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本题,这句话是梁惠王陈述以前的魏国和当下的魏国,首先根据四面受敌的情况,确定要在方位词“东”“西”“南”前面断开,排除A、B两项;根据“叟之所知也”中的“之”的用法(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排除D项。 故选C。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说法错误,“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为战死者报仇雪恨”错误,这句话不是孟子的意思,张冠李戴。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本题,第一句:庖,与后面的“厩”相对,翻译为“厨房”;率,率领;“此率兽而食人也”判断句。第二局:嗜,喜欢;引领,古今异义词,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急切盼望。 参考翻译: (1)(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2)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4)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在大自然中沐临春风、一路酣歌的太平盛世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来。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人。

B.端章甫,这是古代做小相时的穿戴。端是指礼服,章甫是指礼帽。

C.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伴舞求神。

D.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衅,古代指杀牲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刀而藏之         善:揩拭

依乎天理             天理:天然的道理

B.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乃中《经首》之     会:音节、节奏

C.于寡妻           刑:同“型”,做榜样

合于《桑林》之舞    《桑林》:祭祀活动

D.因其固然           固然:本来的结构

庖月更刀           族:高明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赤也为之,孰能为之  ②三子者出,曾皙  ③是以君子庖厨也  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⑤弱固不可以敌  ⑥然后从而之  ⑦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⑧五亩之宅,之以桑  ⑨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⑩吾老,以及人之老

A.①④⑤/②⑥⑧⑨/③⑦⑩ B.①④⑤⑩/②⑥⑧⑨/③⑦

C.①④⑤/③⑩⑦/②⑥⑧⑨ D.①③④⑤⑩/②⑥⑧⑨/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