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月10日,浙江金华。一位腿脚不便靠助行器行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月10日,浙江金华。一位腿脚不便靠助行器行走的老奶奶过马路,3分钟才走过2个车道。过往车辆紛纷停下礼让,一驾驶员主动停车搀扶其安全到达对面,花了5分多钟。在此过程中,路口信号灯转换了六七次灯,许多经过车辆的驾驶人即使前进方向是绿灯,也都停在斑马线前耐心等待。

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完成一篇作文。

(1)看到这则新闻之后,你想告诉你的好朋友,分享你读后的心情。请以“讲给朋友的故事”为副标题,合理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2)这则新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新闻评论,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关爱生命 文明出行 近日,在浙江金华东阳一主干道上,发生的感人一幕,感动了一座城。其实,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感动无时不在,比如9月12日中午,青岛公交礼让行人,却得到了被礼让的小男孩和其母亲鞠躬致谢……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代表着美好的明天,每当人们看到笑靥如花的孩子们,都会觉得心都被暖化了。尤其是当可爱的小朋友,主动对你招手对你笑,还朝你鞠一躬,生活中这样的温暖,多一些…… 在我们壮观的地球上,孕育了一种神奇的珍宝―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它发明了文字,它发明了房屋,它发明了社会,它发明了食物。生命犹如正艳的牡丹竞相绽放在人间。可是,在街道上,在车轮下,一朵朵灿烂的生命之花却过早地凋零。 生命是美好的,文明是悠久的,没有了它们,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源后插翅难逃死亡命运一样。可是,如今科技发达了,很多人将文明出行置之度外,胡作非为地拿生命开玩笑。我父亲的同事,他的老父亲清早出去买菜,因无视交规横穿马路,结果被摩托车所撞,过早地躺进了医院。本来一个老人是可以在家里颐养天年的,但是因为不文明出行,只能躺在病床上经受疼痛的折磨。而世上又有多少人不珍爱生命,遵守交规,连生命都赔了进去。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还不足以警示后人? 马路是人类的帮手,又是人类的杀手。马路让多少人奔驰行走,又让多少人命丧黄泉。如今,马路上车多人多,我们更应该文明出行,恪守交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每当我们要在出行时偷懒省力时,想想父母,想想祖国,想想我们的美好年华。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规则我们应该牢记。珍爱生命,文明出行,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 人的生命永远只有一次,失去,你就将不再拥有任何的珍宝。当您跨越护栏横穿机动车道的时候,当您无视红灯的时候,当您越过死亡线的时候,当您……的时候……您的命运就可能改变……行走时的那一次走神,过马路时的那一次侥幸,开车时的那一次违章,仅仅只是一次小小的疏忽,这一切都会使一个生命转瞬即逝。那凶狠飞旋着的车轮会无情地吞噬掉行人的生命。 生命是美丽的,是脆弱的。马路是伟大的,是可怕的。每当我们出行时,就应该想想交通规则,想想宝贵生命。珍爱生命,文明出行,你的每一次遵守,世上的生命之花就会开得更加艳丽,更加美好。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 很多时候,因为礼让行人,有些赶时间的乘客会埋怨车长;很多时间,因为前车礼让行人,有些着急的后车会长按喇叭……但更多时候,车长们以及前车收获的是大家的理解、支持和点赞,这也成为了他们继续保持好习惯的不竭动力。如果,人人都能礼让斑马线,礼让老人,礼让腿脚不方便的人,社会将会更美好!写记叙文要注意记叙六要素;写新闻评论要注意观点和论据。 【立意】 从“礼让老人”到文明出行;这样的温暖多一些才好;人人都能礼让斑马线,社会将会更美好。 【结构】 标题切题,《关爱生命,文明出行》,第一段联系材料引出期望,“生活中这样的温暖,多一些”。第二段写生命的宝贵;第三段写例举身边事例说明“不珍爱生命,遵守交规,连生命都赔了进去”;第四段“珍爱生命,文明出行,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第五段,重申生命的宝贵。最后一段强调,“珍爱生命,文明出行,你的每一次遵守,世上的生命之花就会开得更加艳丽,更加美好”。 【素材】 1. 当然,这类助人为乐的感人新闻很多,我们除了感动就是去跟随学习,而从海外网友的众多留言来看,他们在感动之余,心里还存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崇敬,他们觉得,这就是中国温暖可爱又伟大的原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核心文化,需要有强大的凝聚力。这些中国全都具有,这说明传统中华文化的优秀,正是有了这些传统优秀的中华文化,才让中国成为唯一没有断绝的古老文明,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一直有着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一直有着助人为乐的优秀传统,正因为这样,我们时刻能够看到这样的感人事件。 2.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礼让老人和帮助老人这样的好新闻很多,但依然存在一些个案需要我们改进,有时候老人年纪大了过马路时会速度很慢,有些司机只注重自己不违章即可,难以做到自觉礼让。而很多时候,我们除了自己不违章,更需要礼让老人。同时,在其他出行中,我们也要注意文明礼让。现在是春运期间,每个人都要注意安全出行。曾经有个新闻,就是两辆车开斗气车,一连“赛车”了几十公里,导致最后出了车祸,好好的回家之旅,变成悲剧之旅,何苦来哉。随着我们生活水平提升,很多家庭都会选择节假日开车出行,加上节假日的免费,导致高速公路车辆太多,可一些车辆总是想快一点,再快一点,于是引发车祸,或者在前方遭遇车祸时,一些车辆走应急车道,最终把所有道路都堵的死死的,导致急救等特种车辆无法通过,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3.从这角度看,横车身挡车流的礼让固然值得点赞,而提升被挡车流中千千万万司机的认识和觉悟,让更多司机与个人提高认知,提高品德,比点赞个体本身更重要。只有在无人提示和干预的情况下,每位司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文明出行,礼让行人,那么我们的交通文明才会得到更多提升,让我们的回家之旅更加安全幸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列所给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扩写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且引用一句诗词,不少于50字。

春风  细雨  落花  杨柳  燕子  小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烘托手法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刚出场时羞涩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5)(归园田居(其-)》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眼前而及回忆,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风 ( 其 二 )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立于淅淅秋风,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清。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苏轼特别喜欢陶渊明的诗。阅读下面这段富有情趣的文字,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向消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选自苏轼《书陶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