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某校运动会时的图片,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你结合图片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明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在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松和菊都是耐寒的植物,它们能够抵抗风霜,保持自己的品格。一般说起来,陶渊明在用这两个意象时,它们象征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但陶渊明在用鸟的形象时却与此不同:他说,“久在樊笼里”,那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不自由的鸟,它被世界上很多事情约束、限制;他说,“望云惭高鸟”,那是一只高飞的代表自由的鸟,它不受人世间种种事情的限制约束;他说,“飞鸟相与还”,那是一只找到归宿的鸟,正在飞回巢中。而且,陶渊明所用的鸟的形象到底是哪一种鸟?是燕子、喜鹊?还是乌鸦、麻雀?他都没有说。那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鸟,而不是现实中特定的某一只鸟。这也是陶诗中鸟的形象的一个特色。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沁国春·长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着强烈动感、浓烈色彩的立体秋景。②其意象亮丽,意境壮阔。③从作者笔下,自古寂寥的秋富有动感,昂扬着顽强的生命力。④视野开阔,所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雄峻。⑤以上阕“看”字总领的几句词为例,⑥入词的意象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⑦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树林,有动态的“百舸”的“争流”。⑧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真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 ① 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古罗马的著名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 ② 。比如,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的。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到脚面,走起路来风摆杨柳,婀婀娜娜,不乏古典韵致。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对偶、比拟、夸张
C.反问、对偶、引用 D.比拟、反问、引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哥特式建筑、巴洛克的繁绮奢华、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都远去了,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远去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认为,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况。
(2)《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静女》中说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一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赤壁赋前后二首
文天祥
(其一)
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
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
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不。
我亦洞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
(其二)
一笑沧波浩浩流,只鸡斗酒更扁舟。
八龙写作诗中案,孤鹤来为梦里游。
杨柳远烟连北府①,芦花新月对南楼②。
玉仙来往清风夜,还识江山似旧不。
注:①北府: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军府设在建康之北的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故称军府曰北府。②南楼:古楼名,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颔联诗人想象自己乘舟,俯仰天地,感叹人世兴亡更替之快。
B.第二首诗颈联描写了读《后赤壁赋》时的眼前之景,写出内心的宁静。
C.在表达方式上,其一更注重抒情,其二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D.两首诗都写了诗人读前后赤壁赋后的独到心得,既着眼原文,又有生发。
2.这两首诗在情感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