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某校运动会时的图片,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某校运动会时的图片,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你结合图片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 人生有“三教”,教教不可缺 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就是说,读书做到眼口配合,用心汲取,可领悟书中真谛。由此,我想:“人生有‘三教’,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因为个人的成长,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近日,一条“我爱学习,学习使妈妈快乐”的横幅,在网上流传。我不禁发问:“少年之志向何存?国家之前途何在?”看似是调侃生活,却反映出如今某些病态的教育现状。当今,国家要想培育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必当注重良好的教育。 人生有“三教”,家庭教育是根本。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少不了家庭的帮助。忆往昔,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成就儿子千古流芳。看如今,许多父母给孩子灌输“分数第一”的思想,让子女成为一个“高分”的考试机器。学习,成了让妈妈快乐的事情,令人深思。 少年的舞姿应像消防队员高鹏浩那般夺目,用手指换取战友的生命,在人生中舞出新高度;少年的身影应像车玄那般挺立,虽身处异国,却尽显中国维和军人的风采;少年的拼搏应像蒋芬芬那般绚丽,即使身有残疾,仍能站在领奖台上为中国夺冠。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他们身上必不可少。教育子女,不仅要开拓他们的思维,更要培养他们的情怀。 人生有“三教”,学校教育是关键。 身处校园,优秀的老师和上进的同学是成长环境的关键。高考指挥棒下的许多学校却呈现出“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其“道”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是人生之道。学校教育不应局限于分数,更要注重素质。只有秉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放飞少年的梦想,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 人生有“三教”,社会教育是保障。 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学校是宁静的天堂,而社会是残酷的。正因如此,只有我们经历社会的锤炼,才能从温室里娇艳的花朵蜕变成寒风中独绽的红梅。没有人能够独立于社会之外,因此社会教育少不了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塑造一个高尚的人格,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有为青年。 人生有“三教”,教教不可缺。少年强则国强,当今的中国如同一只巨大的火炬,前人消耗着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让它燃起希望之火;而作为当代青年,必当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用我们独有的方式,让这只燃烧着国家希望的火炬越燃越旺。 【解析】 一、审题要点: 本题通过图画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是某校运动会时的图片,上边写的是“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孩子学习压力重是普遍现象。而在绝大多数家庭,母亲比父亲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包括对孩子学习过程的陪伴、学习进度的了解和课外培训的跟进,母亲所耗费的时间、精力都远多于父亲。督促学习是一项非常持久、复杂和需要承受高压的工作,导致许多母亲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容易陷入“歇斯底里”。而在笼罩整个社会的教育竞争乌云下,作为女性的母亲在释放情绪时,常常受到孩子的学习状况的影响,这个标语牌可以说,是对许多家庭现状的一种精准描绘。 孩子们的幽默反映出他们在学习压力、父母督促下,仍然乐观积极。他们又是在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学业军备竞赛”、家庭气氛紧张的烦恼。围观者会心一笑,恐怕既蕴含感同身受,又具有无可奈何。必须承认,当下的中国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子女教育,毫不吝啬地为孩子的学习付出精力与财力。从积极的角度,一个重视教育、热爱学习的民族,大有希望。但是,当看到学习变成一种攀比、教育出现拔苗助长倾向、“量子波动速读”“开发松果体造就超感创作力”等骗术滋生……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教育同样需要理性,如何学习也需要学习。当某些父母把自己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的成绩就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更关乎父母的“成败”,承载着父母现实和面子上的“荣辱”。这样的压力传导与厚重期待,虽然是以“为了孩子好”而给予,但对孩子而言,却可能转变为“不可承受之重”。为什么孩子的学习负担总是难以减轻?其中的答案或许也要从孩子“爱”学习、妈妈才快乐中寻找。这样的快乐真的快乐吗?某些学习真的对孩子有益吗?某些父母将“人生成败”系于孩子身上妥当吗?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值得一些父母三思。 二、立意要点: 教育问题,任重道远。教育,是一个较为沉重的话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横幅内容突出“学习”,这其实凸显社会、学校、家庭在当今,强调的还是“学习”,“分数论”依然深受重视。这就要求对“学习”要重新审视,不能以分数论英雄,要考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爸爸缺位,妈妈辛苦。在当今时代,男性往往是家庭的顶梁柱,承担着赚钱养家的重任,在单位里忙碌,而难得有机会在家陪伴子女成长。女性则更多地承担起子女教育的责任,早送晚接,开家长会,辅导作业,还有各类培训班,天天与孩子朝夕相处,“学习”自然成为挂在嘴边的话题。 学习教育,品德为先。在“虎妈”“狼妈”层出不穷的当下,棍棒底下确实出才子,但也出现很多负面的新闻。更有部分学生,虽然成绩优秀,但人品与文凭明显不匹配,高分低能、品行恶劣的让父母头疼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在重视学习成绩之余,更要思考引导品德教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更是立身社会的根本。 关注生活,调侃人生。运动会的横幅内容,应该有班主任把关或审核通过的。既然能运行在会场上出现,这其中有着对生活的一种期许。学习过于辛苦劳累,利用运动会的时节,找个场合博得众人一乐,在调侃校园生活的同时,更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这是一种对生活的领悟与升华。 拟题立意: 1、向心而学 2、三分学习,为己为家为国 3、别让学习成为亲情的筹码 4、别让学习变了味 5、莫让学习成工具 6、博妈一笑不可取 7、莫让学习失本真 8、长存学习初心 三、作文素材: 1、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是个很有教养的妇女,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孟子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年幼的孟子也爱玩死人下葬的游戏,孟母认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城里的新家处于闹市,叫卖声终日不断,孟子和小伙伴们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在这个地方居住,孩子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 第二次搬迁虽然离开了闹市,却和一个屠户成了邻居,孟子和邻家伙伴们又做起了模仿杀猪的游戏,于是孟母第三次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 学宫那里的环境果然不一样,经常书声琅琅,一派读书气氛,孟子果然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即周代传下来的有关祭祀、朝神等的礼仪)的,回到家里,竞也模仿起来。 不久,母亲将孟子送进了学宫,小孟子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名儒。 2、 美国的斯特娜夫人是一位享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有一天,孩子问斯特娜夫人:“我想到同学家里去玩,可以吗?”母亲说:“可以,但必须在12点前回来。”可那天孩子比预定的时间晚了20分钟才到家。斯特娜夫人见孩子回来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指了指墙上的钟。孩子知道回来迟了,马上歉疚地说:“是我不对。”吃完饭,孩子赶紧换了衣服,因为每到星期二她都要和母亲去看电影。这时,斯特娜夫人又让孩子看看钟,并说:“今天来不及了,戏和电影是看不成了。”孩子难过地流下了眼泪。斯特娜夫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说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这真遗憾!” 面对孩子的过错,尽管斯特娜夫人只说了寥寥几个字,并未采取其它任何处罚手段,但是使孩子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母亲的要求如果是正确的,那就必须绝对照办,否则你就得为此付出代价。 四、结构模式: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可以设立分论点,如此题可围绕“人生有‘三教’,教教不可缺”的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进行论述:人生有“三教”,家庭教育是根本;人生有“三教”,学校教育是根本;人生有“三教”,社会教育是根本。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明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在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松和菊都是耐寒的植物,它们能够抵抗风霜,保持自己的品格。一般说起来,陶渊明在用这两个意象时,它们象征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但陶渊明在用鸟的形象时却与此不同:他说,“久在樊笼里”,那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不自由的鸟,它被世界上很多事情约束、限制;他说,“望云惭高鸟”,那是一只高飞的代表自由的鸟,它不受人世间种种事情的限制约束;他说,“飞鸟相与还”,那是一只找到归宿的鸟,正在飞回巢中。而且,陶渊明所用的鸟的形象到底是哪一种鸟?是燕子、喜鹊?还是乌鸦、麻雀?他都没有说。那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鸟,而不是现实中特定的某一只鸟。这也是陶诗中鸟的形象的一个特色。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沁国春·长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着强烈动感、浓烈色彩的立体秋景。②其意象亮丽,意境壮阔。③从作者笔下,自古寂寥的秋富有动感,昂扬着顽强的生命力。④视野开阔,所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雄峻。⑤以上阕“看”字总领的几句词为例,⑥入词的意象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⑦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树林,有动态的“百舸”的“争流”。⑧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真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传统的服饰,          ①            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古罗马的著名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    ②     。比如,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的。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到脚面,走起路来风摆杨柳,婀婀娜娜,不乏古典韵致。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对偶、比拟、夸张

C.反问、对偶、引用 D.比拟、反问、引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哥特式建筑、巴洛克的繁绮奢华、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都远去了,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雕梁画栋也远去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认为,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况。

(2)《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静女》中说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一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赤壁赋前后二首

文天祥

(其一)

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

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

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不。

我亦洞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

(其二)

一笑沧波浩浩流,只鸡斗酒更扁舟。

八龙写作诗中案,孤鹤来为梦里游。

杨柳远烟连北府,芦花新月对南楼

玉仙来往清风夜,还识江山似旧不。

注:①北府: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军府设在建康之北的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故称军府曰北府。②南楼:古楼名,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颔联诗人想象自己乘舟,俯仰天地,感叹人世兴亡更替之快。

B.第二首诗颈联描写了读《后赤壁赋》时的眼前之景,写出内心的宁静。

C.在表达方式上,其一更注重抒情,其二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D.两首诗都写了诗人读前后赤壁赋后的独到心得,既着眼原文,又有生发。

2.这两首诗在情感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