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楹联与所吟咏的名胜古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地似曾游, 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

下列楹联与所吟咏的名胜古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地似曾游, 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

仙缘难逆料, 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

②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流,古今无尽大江流

③杰阁重开,依然万里群峰小

斯楼更上,犹觉千秋此地高

④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A.①醉翁亭  ②岳阳楼  ③鹳雀楼  ④蓬莱阁

B.①兰 亭   ②黄鹤楼  ③鹳雀楼  ④滕王阁

C.①醉翁亭  ②黄鹤楼  ③天一阁  ④滕王阁

D.①兰 亭   ②岳阳楼  ③天一阁  ④蓬莱阁

 

B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对联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分析,概括出描写的对象。结合“列坐流觞”“修禊”等分析,出自《兰亭集序》,所吟咏的名胜古迹为兰亭。排除A项、C项。湖北是古代的楚国,故有“三楚”之称。古人常用“白云黄鹤”指黄鹤楼,又有“黄鹤楼上吹玉笛”的诗句。黄鹤楼位于汉水汇入长江的地方,故说“二水”。长江和汉水又各有无数支流,所以说“百川支派”。所吟咏的名胜古迹为黄鹤楼。排除D项。结合“杰阁”“此地高”等分析可知,所吟咏的名胜古迹为鹳雀楼。这是清李其宴题滕王阁的对联。上下联的前面一句为集句:上句出自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下句出自东晋陶渊明《移居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丁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深刻、崇高、锲而不舍的自我批判、自我忏悔、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全民族、全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虑和关切。在人类物质进步的发展历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算社会历史的和精神观念的陈腐垃圾的基本原因

②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有一批思想家最先挺身而出

③事实上,这种但丁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历史进步

④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批判精神、忏悔意识和进取意志

⑤而个人、民族和人类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⑥离不开精神进步这一重要层面

A.⑥②①⑤④③ B.④②①⑤⑥③ C.④③⑤⑥②① D.⑥⑤④②①③

 

查看答案

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    。《空城计》散板前六向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有时     ,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     ,意到神随,美不胜收。

A. 秋毫无犯   淡妆浓抹   丝丝入扣

B. 秋毫无犯   轻描淡写   环环相扣

C. 有条不紊   轻描淡写   丝丝入扣

D. 有条不紊   淡妆浓抹   环环相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某校运动会时的图片,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你结合图片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明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在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松和菊都是耐寒的植物,它们能够抵抗风霜,保持自己的品格。一般说起来,陶渊明在用这两个意象时,它们象征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但陶渊明在用鸟的形象时却与此不同:他说,“久在樊笼里”,那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不自由的鸟,它被世界上很多事情约束、限制;他说,“望云惭高鸟”,那是一只高飞的代表自由的鸟,它不受人世间种种事情的限制约束;他说,“飞鸟相与还”,那是一只找到归宿的鸟,正在飞回巢中。而且,陶渊明所用的鸟的形象到底是哪一种鸟?是燕子、喜鹊?还是乌鸦、麻雀?他都没有说。那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鸟,而不是现实中特定的某一只鸟。这也是陶诗中鸟的形象的一个特色。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沁国春·长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着强烈动感、浓烈色彩的立体秋景。②其意象亮丽,意境壮阔。③从作者笔下,自古寂寥的秋富有动感,昂扬着顽强的生命力。④视野开阔,所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雄峻。⑤以上阕“看”字总领的几句词为例,⑥入词的意象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⑦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树林,有动态的“百舸”的“争流”。⑧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真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