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用所给材料对出两句下联。要求:内容贴切每句至少选用材料中所给的两个词语,体现武汉地域特点和军运会特色,宽对即可。
上联:白云黄鹤乡,奏响和平发展曲,万国军中联友谊;
材料:奋斗 团结 梦想 文明
武昌首义 华夏复兴 高山流水 九省通衢
金秋 五环旗 军旅扬威 五洲竞技 卫国保家
下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生活幸福美好;葫芦吸收万物精华,寓意着健康长寿;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意味“子孙繁茂”;葫芦上下球体 ,符合“和合”的理念;葫芦“大肚小肚”,代表着“能容”的胸怀。葫芦代表的吉祥文化是 的。
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沿线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类之处。历史文献显示,( ),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 。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 ,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其核心理念开放包容也与许多国家的葫芦文化息息相通,因而赢得沿线各国的支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浑然一体 多极化 验证 说明
B.浑然天成 多样化 证实 表明
C.浑然一体 多极化 证实 说明
D.浑然天成 多样化 验证 表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沿线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通之处。
B.不仅我国人民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沿线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类之处。
C.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的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类之处。
D.不仅我国人民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的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通之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上,中国人民与印度人民有共识
B.中国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印度人民有共识
C.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
D.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是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共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说自己可以到山上去大声长啸,可以走到河边吟咏诗歌,这不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快乐的追求吗?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在静止中表现了光影色彩的变化,将秋意正浓的湖光山色写得极富生命力。
(3)《陈情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刻画了作者幼年时所经历的孤寂、清贫、悲怆而凄凉无告的惨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唐)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①。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①兴非一:此处意指兴味无穷。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结构上一气呵成,浑然体。
B.诗人将汉江水、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和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了汉江的神奇美丽。
C.七至十句回想与友人王迥分别时泛舟及登岛的情景并直接描绘了白云先生潇洒脱俗的形象。
D.本诗有背景、有情节,色彩鲜明,画面优美,情景交融,语言朴素,读罢令人回味不尽,意蕴深长。
2.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李斯、姚贾毁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摘编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B.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C.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D.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言:位于《庄子·杂篇》,以篇首二字命名“寓言”。《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人物,寓言正是《庄子》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
B.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礼记·曲礼下》有:“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古代祭祀用牲的通称为“牺牲”,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刑名:指战国时以李悝、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之为“刑名之学”。
D.下吏:又称属吏,是古代封建王朝官职体系中下层官吏的统称。贾谊《过秦论》中“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下吏”与此处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学识渊博,却不为世用。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浩漫,语言纵横驰骋,但都是他随心率性之言,因此当世那些掌权的王公大人都不愿意重用他。
B.庄子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楚威王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他却笑着拒绝了,他只想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C.申子出身卑微,却政绩显著。他本是郑国一个低级小吏,学了一些儒术便去韩国求仕,前后执政十五年间,国家安定,政治清明,军队强大,没有谁敢侵犯韩国。
D.韩非不善言谈,却能著书立说。秦王见到韩非所著的一些书,十分想与他交往,秦攻打韩国就是为了得到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2)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预谋犯
(俄)契诃夫
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一个身材小、消瘦异常的庄稼汉。他穿看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有张须浓重、布满麻点的脸和一双藏在耷拉的浓眉里、让人不易看清的眼睛露出阴沉而冷漠的表情。一头蓬乱的浓发已很久没有梳理看上去像一顶帽子使得他的面容越发显得阴沉。他光着脚。
“丹尼斯!”审讯官说,“你走近一点回答我的问题。本月七日铁路看守人阿全福夫沿线巡查时撞见你正在铁轨上拧固枕木的螺丝帽,瞧,这就是螺丝帽。他把你同这颗螺丝帽一齐扣下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像阿全福夫说的那样吗?
“没错,是这样。
“好那你为什么要拧螺丝帽?
“啥?”
“你别‘啥啥啥’的,回答我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拧螺丝帽?
“要是用不着,俺才不去拧它哩,”丹尼斯斜眼望着天花板,音嘶哑地说,“俺拿它们做坠子。”
“听着,老乡,你别跟我装糊涂,说正经的!用不着撒谎,扯什么坠子不坠子的!”
“俺一辈子没有撒过慌,这会儿说俺瞎址……”丹尼斯眨巴着眼睛,嘟囔着,“再说,老爷没有坠子能行吗?你若把鱼食装到钓钩上,不加上个坠子,难道它能沉到水底?还说俺瞎扯哩……”
“你要做坠子尽可以拿铅块,子弹壳……或者钉子什么的……”
“铅块在大路上可找不着,得花钱去买,说到钉子,那不管用。螺丝帽这东西最好不过了又重,还有个小洞。”
“你装什么糊涂!倒像是昨天才出生的,或者从天上掉下来的。难道你不明白,笨脑瓜,拧掉螺丝帽会造成什么后果?要不是看守人及时发现,火车就要出轨!许多人就会丧命!你就成了杀人凶手!”
“上帝保佑,可千万别出这种事!老爷,俺干啥要去害?难道他们不信教,或是什么坏人?谢天谢地,好老爷,俺一辈子没害过一个人,这种念头也没有过……”
“那么依你看,火车是怎么出事的?告诉你:你拧下两三颗螺丝帽,火车就要翻身!你要明白:那些螺丝帽是用来固定铁轨和枕木的。”
“这个俺们也懂……俺们又不是把所有的螺丝帽都拧下还留着许多呢俺们办事也不是不动脑……俺们也懂……”
“去年这地方有一列火车出轨了,”审讯官说,“现在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您说啥?”
“我是说,现在知道了,为什么去年有一列火车出轨…我弄明白了!”
“您念过书,所以才明白事理,俺们的恩人…上帝知道该让谁明白事理……您刚才评判了一大通,是怎么回事,可那个看守人也是庄稼汉,啥也不懂,就知道一把揪住俺的后脖领,拖着俺就走……你先说出个理来,再拖人也不迟呀!俗话说得好,庄稼人有庄稼人的道理……您再记上一笔,老爷,他还扇俺两个嘴巴子,一拳打在俺胸口上。”
“搜你家的时候,又搜出另外一颗螺丝帽……那颗螺丝帽你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拧下的?”
“是俺同米特罗凡一块儿拧的。”
“哪个米特罗凡?”
“就是米特罗凡呗……难道没听说过?他在俺们村编大渔网,卖给老爷们,他需要很多这种螺丝帽。编一张网,估摸着也得十来颗……”
“你听着……法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的后果听明白了吗?明知!而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是什么后果——该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当然,您知道的东西多……们是无知无识的人,这个俺们哪能弄懂?”
“行了,你住嘴吧……你什么都懂!你就会瞎扯,装糊涂!”
“俺可以走了吧?”沉默半晌后丹尼斯问道。
“不行。我得把你押起来,再送进班房。”
丹尼斯不再眨眼,抬起浓眉,怀疑地望着审讯官。
“怎么要俺去班房?老爷!可没有这个闲工夫,俺得去赶集。伊戈尔欠俺三卢布的腌猪油钱,俺得去讨回来”
“住嘴,别碍事。”
“坐班房,要是真做了坏事,去也行啊,可是……,活得好好的有什么罪啦?俺又没有偷东西,好像也没跟人打过架”
“住嘴!”
“审案子也得有本事,不能来……”丹尼斯继续嘟囔,这时两名壮实的士兵押着他走出审讯室,“你哪怕用树条抽我一顿,可得有凭有据,凭良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丹尼斯的身材、穿着、五官以及表情都像一名罪犯,其实是欲扬先抑,为批判法律歧视底层民众蓄势。
B.这篇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通过描写审讯官对拧螺丝帽的丹尼斯审判的场景,在对话中展现矛盾冲突。
C.丹尼斯受到自己所处的群体认知和处事习惯的影响,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严重的错误,才会明知故犯。
D.丹尼斯、阿金福夫和米特罗凡等人物的所作所为,都表明在当时的俄国,法律并未得到广泛的理解和尊重。
2.契诃夫小说中的小人物大多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请分别谈谈丹尼斯和别里科夫的“不幸”与“不争”之处。
3.小说中丹尼斯与审讯官之间在不断地对话,但二人几乎无法对话,作者这样处理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