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朴素观的提出始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用“朴”“素”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提出了这一观念。
B. 中国的朴素观,在道德层面发展出一种崇尚天然、纯真、清廉、平淡、清雅、简洁和诚信的美学观点。
C.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说,朴素美是最高的美,其他民族也大都崇尚这种美,如罗丹也崇奉自然。
D.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享乐思想排挤,人们崇尚奢华,奢华催生腐败,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子提出朴素观,主张“道法自然”,他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的精神所追求的极致。
B. 朴素观虽然首创于道家学派,但逐渐被融入到儒墨等学派的学说中,并与节俭观相结合。
C. 法国雕塑家罗丹受道家朴素观影响,也认为自然是美的,这种美就该宣示一种真实的美。
D.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应构建在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
下列对《荷塘月色》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A.选文描写荷塘上的景致,有整体,有局部;有色,有香;有动,有静;可谓穷形尽相。
B.“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了通感的修辞,描绘出荷花香气若有若无的特点。
C.“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既写出了叶子的密,也表达了作者看不到流水的淡淡的哀伤。
D.选文用了大量叠词,音节柔婉,有利于表达作者细腻的情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囧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五人墓碑记》)
1.下列向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易:改变 B.视五人之死 视:看看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发动 D.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使....屈身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A.四海之大 B.亦以明死生之大
C.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D.佯狂不知所之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一个“嗟乎”感叹词,引起深重的感叹,引出了后面的抒情、议论。
B.选文运用多组对比,从不同角度深人批判缙绅、高爵显位的龌龊品行。
C.文中多用反问句,质问有力,褒贬分明,表达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D.末尾以尊敬的口吻交待几位贤士大夫的姓名,这也是“记”这种文体的体例形式。
下列对杜甫的《登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诗歌一、二两联景物描写,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
B.第三联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写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辛酸、孤独处境。
C.尾联既有对自己身世坎坷、老大无成的慨叹,更有对时局的忧虑和痛心,诗人只能借酒遣愁。
D.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但这种悲凉之情又是深沉的、厚重的、雄厚的,体现出雄浑之美。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他跟他年纪差不多,求学之路也差不多。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认为凡是这个州有特异之处的山水,都归我所有了。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实在担心欺骗大王而使赵国承担理亏的罪名。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为什么要到九万里高空,然后再往南面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