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因此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因此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因此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学书不成,去  去:离开 B.又不肯学  竟:完全,完整

C.毋妄言,矣  族:灭族 D.皆已籍矣  惮:嫉妒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此项梁教籍兵法  梁召故所知豪吏

B.封于项,姓项氏  以事得已。

C.项氏世世楚将  臣韩王送沛公

D.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是知其能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项籍小时候,学文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难道敢说今后能够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尽管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高力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马上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4.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2〕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1.D 2.A 3.D 4.〔1〕〔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2〕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情况占先一步就能操纵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操纵。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题干要求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D项,“皆已惮籍矣”中的“惮”:动词,“畏惧”,而不是 “嫉妒”。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题干要求选择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项,两个“乃”都是副词译为“于是,就”。 B项,第一个“故”,译为“因此”,表结果;第二个“故”,名词,译为“缘故”。 C项,第一个“为”,译为“是”,表判断;第二个“为”,介词,译为“替,给”。 D项,第一个“以”,译为“用”;第二个“以”,译为“凭借”。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 D项,张冠李戴,从原文“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可知:是“项梁马上带领项籍起事”。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句;“皆出项梁下”是“皆出(于)项梁下”的省略,意思是都比项梁的才能低下。 第(2)句采分点:“反”,反叛,造反;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判断句;“制”,控制; “为……所”,表被动,译为“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

长达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与绵延的万里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长城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运河的文物保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运、水利灌溉的生命线。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其特色的内河文化。

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定令人忧虑。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原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因此,亟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化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大运河及其沿岸相关古迹不仅应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河段缺水,大运河已经是衰败不堪。

B.乱开支流,截流用水,管理不善,大运河的保护现状令人忧虑。

C.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大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常被随意改拆。

D.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运河实际上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B.从开凿时间和规模上看,大运河是世界同类工程所无法企及的。

C.部分河段借用湖泊和河流,影响到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地。

D.大运河的文物价值至今没有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肯定和保护。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有利于提升沿岸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传扬其古代文化长廊的美誉。

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C.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从而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D.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历史上极具内河文化特色的大运河将会呈现出新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天,有人说存在感是指活在这个世界的某种自豪感,说明这个世界需要你,你之于世界仍有价值。

当年,顾炎武说:“吾辈所恃,在自家本领足以垂之后代,不必傍人篱落,亦不屑与人争名。

针对存在感你有什么感悟或想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苏艾把她连枕头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一 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一 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节选自《最后的常春藤叶》)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1.甲、乙选文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指出这一手法在各自作品中的作用。

2.简析甲文和乙文画线语句在表现人物心理性格方面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朴素观的提出始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用“朴”“素”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提出了这一观念。

B. 中国的朴素观,在道德层面发展出一种崇尚天然、纯真、清廉、平淡、清雅、简洁和诚信的美学观点。

C.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说,朴素美是最高的美,其他民族也大都崇尚这种美,如罗丹也崇奉自然。

D.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享乐思想排挤,人们崇尚奢华,奢华催生腐败,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子提出朴素观,主张“道法自然”,他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的精神所追求的极致。

B. 朴素观虽然首创于道家学派,但逐渐被融入到儒墨等学派的学说中,并与节俭观相结合。

C. 法国雕塑家罗丹受道家朴素观影响,也认为自然是美的,这种美就该宣示一种真实的美。

D.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应构建在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