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蝴蝶和蜻蜓忙着游玩和捉虫子,撞到蛛网上去了。它们挣扎了很久,被蛛网越捆越紧,再也动弹不得。
蝴蝶叹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无法看清蛛网。”
蜻蜓说:“都怪那炫目的阳光,使我无法看清蛛网。”
蜘蛛却说:“我这里的食物,都是自己送上来的。你们也一样,因此,要怪只能怪自己。”
阅读寓言,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根据要求提取下面—段话的主要信息,分别给两种史学观各总结出三个关键词或短语,每个词或短语不超过5个字。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次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学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 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B.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C.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定风波》上片中“_________”句以轻便胜过骑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和豪迈之情。而“__________”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雨的超然情怀。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舍人认为自己“去亲戚而事君”的原因是“_____”,从而对如今的蔺相如失望,而蔺相如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只是“_____”。廉颇听到后,“____”,通过宾客的引导到蔺相如那里谢罪。
(3)《论语·阳货》中孔子认为学《诗》可以兴、观、群、怨之外,还可以“______,______;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论语·述而》中孔子认为“不愤不启,____”,教学时不是到了心想求道而未得时,就不去开导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颔联中诗人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晖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尾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诗人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日:“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官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岩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蚩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日《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B.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C.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D.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出生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
C.“疏”,在文中指古代- -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运体恤亲属,孝顺母嫂。他多年为亲属作保,使得沦为奴隶的亲属恢复自由身,长期侍奉母亲和寡嫂,因而孝名远播。
B.乐运忠诚正直,不欺瞒皇帝。当皇帝问乐运太子是什么样的人时,他据实回答是一般人,并指出左右近臣可以影响君主。
C.乐运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带着棺材到朝堂劝谏皇帝,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
D.乐运仕途坎坷,著书明志。乐运因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发愤著书,取名《谏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