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锐,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我与地坛》)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1.两个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哪句?

2.对地坛和贾府的描写都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甲文“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乙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2.细节描写的手法。甲文,是自然环境描写,抓住了园子衰败但并不荒凉的特征,园中的小生命们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渲染一个生机勃发的环境,衬托人物,暗示主题:作者从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的景象中感悟到:要珍爱生命,要体味人生。乙文,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为主要人物提供一个活动的环境。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写作中心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细读文本,把握文段的脉络和层次,梳理写作思路,从而概括文段的中心。 分析甲文,作者笔下的“蜂儿”“蚂蚁”“瓢虫”“露水”……“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据此“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对文段内容具有概括性,是文段中心。 分析乙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以及对贾府的正面直接描写“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据此可知“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为选段的中心句。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本题的细节描写为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甲文这段景物描写突出“荒芜”,这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在的真实。然而,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蜂儿还是蚂蚁抑或是瓢虫,它们虽然卑微,但它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它们依然故我地生活着,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些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进行抗争。最终作者写出自己在地坛中所受到的生命的启发:微小的昆虫尚且有存在的价值,何况人呢?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更应该好好活着,活得精彩。 乙文关于贾府的细节描写,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福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此外,还为书中的主要人物提供一个活动的环境,并借助环境描写巧妙地从侧面暗示了人物性格。如贾赦、贾政在荣府的地位、性格的不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_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吊丝”一词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自我标注。它是和各种“二代”比时的自称,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互称,同时还可能被用在自谦上,被夸赞时怯怯地说一句“我就是一枚吊丝”。不论男女,不论是小有成就还是慵懒颓废,都有意无意地争领这一称号——仿佛不自领就是脱离群众。

有人给吊丝画了像,比如在长相、卫生、内在、情怀、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恋人伴侣等方面符合标准,便是入伙了。以这个词命名的亚文化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但对其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则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

当然这种自我矮化,动机很复杂,不是一句“爱谁谁”就可以收尾的。有人以此为吐槽工具,标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有人把贴标签当成一种个性,真正有别于他人的奇异;也有人用这一标签自我麻醉,降低标准,用一种自我设障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有人则用这一标签进行掩饰,认为这是互联网世界中的不可或缺,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还有些人自以为很谦虚谨慎,领了称号便是不张扬,也是不把自我与他人刻意割裂的策略选择。

这里边有个常识:社会很少会把一种称谓强加于人,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认定,然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集体有意识的认同,进而扩散成“像者为之,不像者亦为之”的格局。拿“吊丝”这个词来说,一类是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一类是内外皆把自已矮化并真心认同;第三类是内外皆矮化并对认同与否无感。第一类是在降低姿态,第二类是矮化心态,而后一类则是麻痹状态。不管是哪一类,吊丝文化的存在,即使是主观意图彰显对抗主流的勇气,或是当成接地气的互联网精神,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尤其是在无数“逆袭”案例出现的当今时代中,这种文化的不合理性就显得有些荒诞。我们可以观察到完全逆反的两种情形,有人把本是外在的嘲弄或自嘲内化成了心理垢污,自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而有的人却在用内心的坚定祛除外在卑庸的“鱼鳞”,并终于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从这个角度讲,逆袭,何止是一种行动上的升级,更是一种心态提挡的超越。只有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的人,才会被边缘化,而那些在充实自己价值的人终将迈入核心。这足以说明,你怎么自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认同之并选择怎么行动——低姿态没问题,千万别矮心态!

人人都可以调侃说自己获过的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奖”,但有些人会在日后的人生简历里写满成绩,有些人则连多一瓶雪碧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只是想说,这绝不是精神胜利,矮了姿态不会比他人真正矮,矮了心态可真就长不“高”了。

1.下列关于“吊丝”心态中的“低姿态”与“矮心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矮心态”的“吊丝”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最终被边缘化;“低姿态”的“吊丝”充实自己的价值,最终迈人核心。

B.说自己获过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的是“矮心态”的“吊丝”,在日后的人生简历里写满成绩的,是“低姿态”的“吊丝”。

C.“矮心态”的“吊丝”是不能成功逆袭的;低姿态”的“吊丝”是能成功逆袭的。

D.表面上自我矮化,内心却未必认同的是“低姿态”的,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的是“矮心态”的。

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吊丝”文化的不合理性在于:一方面有人自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另一方面有人祛除了外在卑庸的“鱼鳞”,并最终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B.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人借“吊丝”这个标签来掩饰自己的个性,以为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

C.“吊丝”--词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隐含着自我的矮化,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

D.吊丝文化的存在,虽有积极的一面,但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查看答案

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A.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人。

B.王熙凤通过对婆子们的问话显示了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

C.作者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来体现人物个性化的特点。

D.选段内容写出了王熙凤喜好弄权以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怒,不敢献    会:适逢 B.项王在鸿门下    军:军队

C.沛公则车骑     置:留下,弃置 D.张良入,曰       谢:谢罪

2.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我为鱼肉,何辞为 B.公为我献之

C.使子婴为相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待两军驻地及彼此距离,与刘邦“道芷阳间行”相呼应。

B.“拔剑撞而破之”等细节描写,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

C.人物语言贴合各自身份,寥寥数语就凸显他们鲜明的个性。

D.从“沛公已出”到“立诛杀曹无伤”,环环相扣,叙事分明。

 

查看答案

下列对《端正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萧瑟、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