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朗朗的读书声,不仅能人耳,还能人心。请回忆生活中那触动你心灵的声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地名。
袁隆平先生获得“共和国勋章”,让人们再次关注到了粮食问题。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在这一天,某中学学生会向全体学生提出节约粮食的倡议。下面是该学生会起草的《节约粮食倡议书》,请指出并修改其在格式上的三处错误,并补写两条“节约粮食”的建议。
节约粮食倡议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强。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淡水资源紧缺和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呈加剧趋势。同时,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还存在大量损失浪费现象。值此2019.年世界粮食日之际,我们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从我做起,节约粮食。
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爱粮节粮成为校园优良风尚;加强爱粮节粮的自我教育,树立节粮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努力使爱粮节粮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格式上的错误:
两条建议: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糖尿病的“糖”与人们日常吃的“糖”不是同一概念。糖尿病的“糖”是指能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的食物,①______,包括淀粉、多糖、单糖等,例如米饭、面食、地瓜等淀粉类食物是最常见的“糖”类食物。而平时生活中,甜食里的“糖”更多是指蔗糖、蜂蜜或者甜味剂。②____,但长期进食一些主食,如米饭、面条、馒头等淀粉类食物,甚至吃多了含糖分高的水果,都有可能使血糖异常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可见,③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冒充301医院“专家”的骗子自称取得“重大医学突破”,运用各种诈骗手段,让不少患者上当受骗。在很大程度上 ,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流行反映的是解决亟待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 _的根本,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孔子的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公共信息服务、市场信用监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使作假受惩、失信可查,让诚实守信得到社会的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失信可耻、守信光荣的氛围,这些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就难以_______,最终只能消失遁形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守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的奖惩机制,才能让( )。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现象再次提醒我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________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力,才能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才能让虚假信息与失信行为无处藏身,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信用保障。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流行反映的是亟待解决社会诚信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
B.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流行反映的是亟待解决社会诚信机制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
C.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流行反映的是亟待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
D.假医生、假专家、假广告的流行反映的是亟待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和解决社会信用体系这一大问题。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安身立命 口耳相传 浑水摸鱼 任重道远
B.了身达命 口耳相传 乘虚而人 负重致远
C.了身达命 代代相传 浑水摸鱼 负重致远
D.安身立命 代代相传 乘虚而入 任重道远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失信变成失信者的警报器
B.失信变成失信者的通行证、诚信成为诚信者的警报器
C.诚信成为诚信者的警报器,失信变成失信者的通行证
D.失信变成失信者的警报器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写自己旧地重游,并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荆轲刺秦王》中“士皆垂泪泣涕”“________,_____”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3)《论语》中孔子提到“_______,_______”,他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耶溪泛舟①
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烧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注:①开元十八年冬,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成,沮丧地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在耶溪泛舟的时间。他眼见清丽多情的耶溪景象,轻划船桨,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B.颔联诗人将视野聚焦于水中,望着清澈的溪水里往来的游鱼,诗人泛舟的心情不禁激动起来。
C.颈联描写了“垂钓翁”与“浣纱女”,一静一动,既有悠闲又不乏生机。耶溪之上的江南水乡的恬静生活跃然纸上。
D.尾联中“似曾相识”是诗人见到此景此人,唤起心中闲适之情。与“垂钓翁”“浣纱女”的脉脉相视,正是他们心意相通的表现。
2.本诗意象“耶溪水”与《氓》中意象“淇水”在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有何异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