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

(数据来源:光明网)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对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輯。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国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

“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村里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休,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田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光明智库:“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

贺雪峰: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通过社会輿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对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面子。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移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B.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体”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

C.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备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多有反映

D.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返乡体”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C.“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D.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3.“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1.B 2.A 3.①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的真实面貌。②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③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建议。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属于臆测。结合“‘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分析,选项内容把两个无关信息强行“嫁接”在一起。故选B。 2.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A项,因果关系颠倒,结合原文材料二中“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分析可知,破折号前后的内容,前面是结果,后面是原因。故选A。 3.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答题区间在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二阐述了“返乡体”产生的原因和一些缺点,材料三谈到了“返乡体”应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的真实面貌。材料三第二段明确指出“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査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据此可以得出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材料四谈到了乡村不良风气及其治理问题,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建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格。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中的中国人,都是中国人民的产儿,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B.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Q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C.《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

D.文化继承要去粗取精、面向当代、面向世界,这样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杰出人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紧扣文化、人以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了民族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B.对中国文化的相关论述,体现了辩证、联系、发展的科学思维,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C.把黑格尔对《论语》的评价与当今世界对孔子的赞扬作对比,突出了黑格尔的错误。

D.最后一段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论述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重要意义等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粹,也有糟粕,它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如果构成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国民的性格形象也会发生变化。

C.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越髙,这个国家的文化就会被世界普遍接受。

D.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有扬弃,使之成为涵养时代英雄人物的源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说的是英雄的责任担当;“助人为乐,执着奉献”,赞的是英雄的善行义举。英雄是国家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礼赞英雄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英雄,不礼赞英雄。有的说:“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是不是英雄当以成败论。”有的说:“想当英雄的就是好出风头,想自我表现。”也有的说:“当英雄吃苦受累,说不定还会吃亏。”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一些亵渎英雄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礼赞英雄,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长期以来,从哈瓦那到圣地亚哥约800公里的里程,乘坐火车耗时长达24小时。随着中国产列车投入使用,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哈瓦那至圣地亚哥之间的旧列车仅能载客400余人,如今每列客车能载客760人以上。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夏季暑湿,蓉香正气水、蓉香正气液是家中常备药,尽管这两种药物仅一字之差,____。虽然表面看起来两者都是液体制剂,但从生产工艺到口感,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两者最大的差异就是,____,蓉香正气液不含乙醇。蓉香正气水的制法是将药材用60%乙醇做溶剂,浸渍后进行过滤,合并过滤液,混匀。而蓉香正气液的制法是将药材加60%乙醇加热提取,然后将提取液中的乙醇加热除去,只保留水溶液。其实,不论对什么药物,还是不妨花些时间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而避免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_____________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谐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    ),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_____________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_____________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了赏心悦目、_____________的审美效应。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淹没  揣测  五光十色  荡气回肠

B.湮没  揣测  五颜六色  荡气回肠

C.湮没  揣摩  五颜六色  勾魂摄魄

D.淹没  揣摩  五光十色  勾魂摄魄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B.外在就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的这一特点

C.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B.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C.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D.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