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
(2)《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们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_____, _____。
(3)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_____,____”两处景物描写写出武侯祠堂因少有人来祭拜,显得荒凉、冷落的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宜人。
C.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D.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2.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埃,生而不慧,位秘书郎,早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①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羨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
动踰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在郡一周,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旧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文帝诛徐羨之等,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竞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竞,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
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踰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
(节选自《南史·谢灵运传》)
[注]①构扇:挑拨煽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B.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C.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賦/并自注以言其事/
D.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指堂房的亲属。文中"从子"可解释为侄子,“从弟”可解释为堂弟。
B.江左,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故以此段江为标准定东西和左右。
C.文帝是古代皇帝庙号之一。经天炜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德美才秀曰文。
D.东归指回故乡。因汉、唐定都长安,中原、江南人士辞京返乡多言东归。
3.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系出名门,聪颖好学,富有才华。他的文章与颜延之相较,奔放自如,文釆飞扬,然而深细密致稍逊一筹。
B.谢灵运在与掌权大臣的较量中落败。少帝即位,他挑拨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非议破坏执行政策,故被排斥出京。
C.谢灵运的诗书在当时堪称独一无二,深受文帝赏识,他自认为可参与时政,然而历经少、文二帝,皇帝始终以文士待之。
D.谢灵运参政理想落空,更加不受约束。他看出真正受重用的是些名望才千远不如他的人,故常托病不上朝,沉溺玩乐宴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殷景仁等名位素不踰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
②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 脸
范小青
我和我老婆,老夫老妻。
好多夫妻,有了第三代,互相间就不再以名字相称,而是按着孙辈的叫法来称呼对方,我喊她奶奶,她喊我爷爷。好多人家都这样。
既老又不太老嘛,是个尴尬的年纪。还年轻时那样喊名宇,甚至是爱称、昵称之类,感觉就有点儿异怪了。
现在年轻人好像有个什么“么么哒”,也不知道啥意思,反正上了年纪的,都不这么喊,别说心呀肝的,连原先好好的名字,喊起来都觉得怪不自然了,干脆就扯着嗓子连名带姓一起喊。但是如果真这么喊,人家又会觉得你们家生分了,像外人了,也不够文明礼貌呀。
所以我们的婚姻生活中有么一段时间,互相间的称呼有些奇怪,经常没来由地就变了,一会儿喊小名,一会儿是大名,又或者是连名带姓,一会儿又是“喂”“哎”,总之怎么喊都觉得不顺,拗口。
还好,这样的尴尬时间并不长。
我老婆在小区门口的超市做收银员,大家都认得地,喊她曾阿姨,我听到了,觉得称呼不错,就跟着喊,时间一长,她就是曾阿姨,再也不是我当初穷追到手的曾优美了,差不多同时,曾阿姨也找到了我的新称呼,她喊我艾老师。
艾老师,水开了。
曾阿姨,青菜威了。
真是一个潇洒自在的时代。
后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了,我的手机被偷了,得换新手机。
手机就像是我身上的一个器官,它有温度、有脉动,所以对刚被偷,我就发现了,我一发现手机没了,顿时心脏要停跳了。那还了得。
我以最快度到了家附近的营业厅,先挂失,再用老号码办新手机。
你们懂的,问题来了。
要我的脸和身份证照片匹配。
只有匹配了,才能办理手机业务。
我坐到机器面前,让机器检查我是谁。
你们猜得到,我不是我。
怎么办?我一着急,打电话让我弟弟来帮我解决困难,我弟弟比我横,说不定他有办法。
我弟弟闻迅赶来,因为我电话里口气比较着急,他以为谁欺负我了,见了我就问,人呢,狗日的人呢?一边还抻拳撸臂。
我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说,人在这儿呢,可惜此人已经不是此人了。
等我说明了事由,我弟弟一身的劲儿没处去了。
眼看生意要泡汤,营业员急呀,忽然眼神闪亮,大声说,咦,咦,你,是你。
她把我弟弟的脸拉去和我的照片匹配,额的个神,匹配度百分之六十五。
够了够了,超过五十了,可以办了。
我不在乎她把我弟弟当成我,反正我可以用我的名字办手机了,现在已经进入数据化时代,不用实名制办手机还真不方便。我只是奇怪,为什么弟弟的脸能管我的用?
我和我弟离开营业厅的时候,营业员欢送我们,慢走啊,艾老师。
我顿时头皮一麻,咦,你认得我?
营业员说,我当然认得你,你是艾老师,大名鼎鼎的,这条街上谁不认得你。
我气得说,那你假装不认得我,还为难我?
营业员说,艾老师,我可不敢为难你,但是我认得你是没有用的,系统不认得你,机器不认得你,我就办不了。
她说得真有理。
总之,丢失手机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有惊无险,有麻烦但不算大。
我又碰到事情了,我要去银行取钱。
你们会觉得奇怪,现在不都已经无纸化了吗,支付宝、微信都行,最老土的现是刷银行卡了,难道还有比这更逊的吗?
有呀,我家儿子相亲了,得带上彩礼呀,什么东西你都可以拿手机支付,彩礼你能吗?不能吧,你看到亲家把手机朝他面前一竖说,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还是带上现钱比较靠谱一点。
我带上银行卡和身份证,到了银行,里边一个人也没有。左顾右盼的时候,面前的一台机器突然说话了,我吓了一跳,赶紧听它说,欢迎光临。取款请按1,存软请按2,办理挂失请按3,还有什么请按45678910。
我心想,就取个款,听它那么多干吗,按了个1,塞卡,输密码,结果机器并没有吐钱出来,它又说话了,信息核对有误,请重新核对信息。
难道我的脸又不行了?我气得说,你个蠢货,什么也不懂。
机器说,请重新核对信息。
我正没有办法,旁边突然冒出一个人来,他站到我的取款机前,脸一伸,钱就哗啦啦地吐出来了,他收起厚厚的沓钱,也不数,回头朝我笑笑。
机器说,欢迎下次光临。
我急得大喊起来:不对不对,是我的钱,是我,快来人哪,打劫啦!
曾阿姨拉醒了我,一脸瞧不起的样子,说,你也不嫌累得慌,睡个午觉,还做梦,你要打劫呢?我一下子惊醒过来,出一身冷汗,还好,还好,是个梦,我把可怕的梦境告诉了曾阿姨,曾阿姨冷笑一声说,恭喜你,你的梦已经实现了。
曾阿姨把手机竖到我眼前,我看到一条惊人的标题:巨变!巨变!银行巨变——无人银行正式开业!
(原载《人民文学》2018年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是一个潇洒自在的时代”说明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主人公夫妻二人也在积极融入和适应变化。
B. 手机被偷成了天大的事,必须马上挂失重办,因为这关系到自身利益,也说明了人对技术的依赖。
C. 营业员认识我,但对身份不匹配也无可奈何,某种程度上是在奉行“机器比人更可靠”的理念。
D. 结尾部分曾阿姨说“你的梦已经实现了”,说明技术带来的变化离我们越来越近,有的已成现实。
2.小说开头写艾老师和曾阿姨寻找适合彼此的称呼,有什么作用?
3.小说是现实的,也是荒诞的,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
(数据来源:光明网)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对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輯。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国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
“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村里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休,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田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光明智库:“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
贺雪峰: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通过社会輿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对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面子。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移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B.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体”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
C.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备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多有反映
D.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返乡体”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C.“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D.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3.“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格。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中的中国人,都是中国人民的产儿,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B.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Q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C.《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
D.文化继承要去粗取精、面向当代、面向世界,这样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杰出人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紧扣文化、人以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了民族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B.对中国文化的相关论述,体现了辩证、联系、发展的科学思维,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C.把黑格尔对《论语》的评价与当今世界对孔子的赞扬作对比,突出了黑格尔的错误。
D.最后一段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论述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重要意义等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粹,也有糟粕,它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如果构成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国民的性格形象也会发生变化。
C.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越髙,这个国家的文化就会被世界普遍接受。
D.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有扬弃,使之成为涵养时代英雄人物的源泉。